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有些东西认识的时间长了就会刻在记忆里,或许并不能一下子全部激活,但重复的关联刺激一定会想起的。
今天重读《认知驱动》的第一章,小标题是“改变自己的关键是创造价值。”其中有很多观念和之前锡恩咨询公司推崇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商业人格,结果导向,客户价值,开发分享”不谋而合。
一、利他思维与利己思维
前八个字强调商业的本质是“交换”。
用什么交换?是个人能提供的价值。至于过程是否曲折,情节是否离奇,是产生好的结果后的彩蛋与片花,可以聊做谈资却不是关注重点。
后两句的核心是“利他”思维。
所有与我们产生交集或者尚未产生交集的人,都是我们的客户或“潜在客户”,很多时候是互为服务。
如果客观意识到这一点,那么我们的思维模式就容易切换到“利他思维”:怎样才可以提供更好的价值(产品或者服务)吸引客户?怎么做才可以有“共赢”或着“多方共赢”的结果?
因为这些决定了对方要不要被我/提供的价值所吸引,从而产生合作或者粘性持续合作。
与“利他”思维相对的是“利己”思维,也是我们常用常见的思维模式。在这种思维模式驱动下,人往往会陷入不切实际或者急于求成的境地。
比如选工作想找工作环境好,压力小,离家近,最好薪资可观;
比如选对象最好有能力挣钱,有时间顾家,会哄媳妇将来还得能带孩子;
比如我已经为目标付出那么多,可是并没有看到想要的效果······
这些就是站在“我视角”容易产生的问题,达不到期望的效果从而焦虑、不信任或者躺平。同样的问题如果是使用“利他”思维模式呢?
选工作:我擅长什么?能做什么?能提供什么样的价值来与企业或者客户产生交换?
选对象:我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我想/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为此我能做些什么?
选目标:变好能做的事情太多,哪一个能帮助我成为我想成为的人?实现这个目标我需要怎么做?
这样一罗列还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利己”思维一般是一种陈述句式,有一种理所当然的“应得”感。
“利他”思维下一般是反问句式,反问会促使思考会指导行动。
最终,围绕目标的持续行动才有可能使我们达成目标,从而获得成就感与价值感,所以“利他”的最终结果还是回到了“利己”。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