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蝴蝶效应:你与世界是有关联的
196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洛伦兹研究“长期天气预报”问题时,出现了疑难问题:
她在计算机上用一组简化数据模拟天气的演变,原本是想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运算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但是,事与愿违,多次计算表明,
初始条件的极微小差异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心里情绪也是如此,有一组漫画显示
一个人在单位被领导训了一顿,心里很恼火,回家冲妻子发起了脾气,妻子无来由地被训,也很生气,就摔门而去。
走在街上,一条宠物狗拦住了去路,“汪汪”狂吠,妻子更生气了,就一脚踢过去,小狗受到踢打,狂奔路过一个老人面前,把老人吓了一跳。正巧这位老人有心脏病,被突然冲出的小狗一吓,当场心脏病发作,不治身亡。
洛伦兹发现在微小差异导致的巨大发差,她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表达这个发现
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振动翅膀,它扇动起来的小小漩涡与其他气流汇合,可能在一个月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会引起一场风暴——这就是混沌学中著名的“蝴蝶效应”。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你的一言一行也许会对他人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
二.鲶鱼效应:让所有人都行动起来

活沙丁鱼的价格要比死沙丁鱼高出许多。
所以渔民们总是想尽各种办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
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窒息而亡。
但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
船长严格保守着秘密,直到他去世时,谜底才揭开——
原来是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沙丁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
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
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
这样一来,一条条沙丁鱼就活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
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告诉我们:人只有在压力之下才会不断获得新生。
三.木桶定律:注重团队的薄弱环节

“木桶原理”又称“短板理论”。
其核心内容为:
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板,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一块。
这一核心理论还有两个推论:
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只木桶才能盛满水。
其二,只要这个木桶里有一块不够高,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
“木桶理论”可以启发我们思考许多问题,比如
团队精神建设的重要性
在一个团队里,决定这个团队战斗力强弱的不是那个能力最强、表现最好的人,而恰恰是那个能力最弱、表现最差的落后者。
因为,最短的木板对最长的木板起着限制和制约作用,它决定了这个团队的战斗力,影响着这个团队的综合实力。
四.瓦拉赫效应:找准自己智慧的最佳点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有传奇色彩。
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
“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为文学之材。”
此后,父母又让他该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
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
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弱势,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关键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
五.刺猬法则:保持最佳距离

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
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
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
但又冷得受不了
不得不凑到一起
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距离:
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至于被扎
“刺猬法则”主要是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法国前总统戴高乐就是一个很会“刺猬法则”的人。
他有一个座右铭:
“保持一定的距离!”
在他十多年的总统岁月里,他的秘书处、办公厅和私人参谋部等顾问和智囊机构
没有什么人的工作年限能超过两年以上
这一规定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在他看来,调动是正常的。
二是他不想让“这些人”变成他“离不开的人”。
这表明戴高乐是个主要靠自己的思维和决断而生存的领袖,他不容许身边有永远离不开的人。
六.罗森塔尔效应:关注产生奇迹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
他们到一所小学,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实验者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
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试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
它是以
“权威性的谎言”
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
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也给了他们良好品行评语。
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
人们把这种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
“罗森塔尔效应”
习惯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他对一尊少女塑像产生爱慕之情,他的热情最终使这尊雕像变为一个真人,两人相爱结合)
教育实践表明,如果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并对他们保有较高期望
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鼓励
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的行为,学生会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热情,这些学生常常会取得老师所期望的进步。
七.瓦伦达心态:不要患得患失

瓦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高空走钢丝表演者,却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
事后,他的妻子说:“我知道这次一定要出事。
因为他在出场前就这样不断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
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赛,他只是想着走好钢丝这事的本身,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
后来,人们就把专心去做某事,而不去管这件事的意义,不患得患失的这种心态,叫做“瓦伦达心态”。
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有时不必去思虑得太多。
不去多想 马上去做,打断反复思考逻辑和习惯,走出这一步,往往做事情的勇气就随之产生了。
这就是由“瓦伦达心态”产生的效应。
八.羊群效应:提高自己的判断力,不盲目跟风

“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
在我们的生活中比较常见。
羊群是一个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
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
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运处有更好的草。
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法国科学家亨利.法布尔曾经做过一松毛虫实验。
他把若干条松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
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
在花盆不远处
又撒了一些松毛虫喜欢吃的松叶。
松毛虫开始一条跟一条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
这一走就是七天七夜,饥饿劳累的松毛虫尽数死去。
而可悲的是,只要其中任何一条松毛虫稍微改变路线就能吃到嘴边的松叶。
这也是“羊群效应”的鲜明例子。
动物如此,人也不见得多高明。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影响从众心理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持某种意见的人数
而不是这个意见本身。
人多本身就有说服力,很少有人会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
所以,在平时生活中,我们要提高自己的判断力,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盲目跟风。
九.蘑菇定律

蘑菇定律是指初入世者常常会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重视或打杂跑腿
就像蘑菇培育一样还要被浇上大粪,接受各种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
处于自生自灭的过程中。
蘑菇生长必须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人的成长也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这就是蘑菇定律,或叫萌发定律。
20世纪70年代,蘑菇原理被提出的时候,正处在电脑行业的开端,所以从事电脑程序研发的人员并不被人们理解和重视
甚至被其他行业的人质疑他们工作的认真度。
于是,这些年轻的电脑程序员这样激励自己:
要像蘑菇一样生活。
言外之意,即是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信心,他们相信自己终究有一天会像蘑菇一样,出人头地,拥有鲜红和掌声。
任何人 ,在成长过程中,都注定会经历不同的苦难、荆棘
被苦难、荆棘击倒的人
就必须忍受生活的平庸
战胜苦难、荆棘的人
则能突出重围,拥抱卓越
充满自嘲意味的
“要像蘑菇一样生活”
其实是任何一个行走在人生这条大路上的人必须具备的品质。
十.马斯洛需求层次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科学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书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通俗地理解,假如一个人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 通常对食物的需求是最强烈的,其他需求则显得不那么重要。
只有当人从生理需求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时,才可能出现更高级的、社会化程度的需求,如安全需求。
马斯洛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说,第一层次的生理需求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动力。
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求满足到维持生存所需的程度后,其他需求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
第二层次是安全需求——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满足安全需求的一部分。
第三层次是社交需求——人人都希望得到相互的关系和照顾。
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得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征、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
第四层次是尊重需求——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需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
尊重需求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
内部尊重是是指一个人希望自己在不同情景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够独立自主。
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自己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
尊重需求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第五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基础是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其积极意义在于
他提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
同时也指出了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一种需求占主导地位。
这一点对于管理工作具有启发意义。
但这一需求层次理论存在着人本主义的局限性,如层次理论具有自我中心的倾向。
十一.丛林法则

丛林法则是自然界生物学方面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规律法则。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属性
一是它的自然属性;
另一个是它的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是受大自然的客观因素影响,不受人性、社会性的因素影响。
自然界中资源有限,只有强者才能获得更多。
举例来说,一棵伟岸的大树,长在丛林中。
它的顶端极力向上,以寻求更多的阳光雨露;它粗大的枝干尽可能地占领着空间,以呼吸更新鲜的空气;它的根系极尽繁茂,以汲取大地更多的精华。
然而,在大树旁边,几棵瘦弱的小树却在生存的边缘挣扎,它们枝干细脆,叶片已接近枯黄。
这就是丛林法则,弱肉强食是它最典型的特征。
自然界中存在丛林法则是必然的。因为,整个自然界的生存资源在总数上是有限的,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自然就会出现有我没你,有你没我的竞争,实力不够的生物只好被淘汰。
当然,丛林中,不仅仅只有血肉模糊的弱肉强食,互利互惠也是丛林法则的重要组成,和其他生物合作未尝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鱼类、鸡类的群居可以壮声势,以避免出现被强者全体消灭的惨境;一只狼面对更强大的对手或许势单力薄,而一群狼则天下无敌,谁也惹不起。
可见,互利互惠是为了获得更多、更好的资源,是为了达到一种共赢的局面。
丛林法则的社会属性一般体现在动物界。人作为高等动物,他在生存力、科学技术发达的时候,特别是现代,人类利用自己的主观意志,改变了许多丛林法则的自然属性,改变以人的意志为主的客观事实。
有人认为丛林法则不是完全适用于人类社会,因为毕竟人类社会不同于无序竞争的原始丛林,人类社会由智慧生物构成的。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
人与人之间不会一直停留在弱肉强食状态,强权就是真理在人类社会是行不通的即使暂时存在也是不能长久的。
因为人类不同于低等生物,人类强者或者弱者也都是暂时性状态,人与人之间也应该平等的,每个人都有权享有天赋的人权。
一方面,我们承认,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能适应环境,就只能被环境淘汰;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
在人类社会里 ,丛林法则只是所谓强者以及甘愿被欺凌的弱者用来欺骗自身的说法。
十二.荷花定律、竹子定律与金蝉定律

关于成功 有很多定律,比较有名的就是荷花定律、竹子定律和金蝉定律。
一个池塘里的荷花,每一天都会以前一天的2倍的数量开放,如果到了30天,荷花就开满了整个池塘。
请问:在第几天池塘中的荷花开了一半?第15天?错!
是第29天
这就是荷花定律。
第一天开放的只是一小部分,第二天,它们会以前一天的2倍速度开放。
到第29天时荷花仅仅开满了一半,直到最后一天才开满另一半。
也就是说最后一天的速度最快,等于前29天的总和。
这就是著名的荷花定律。

竹子,开始的四五年
只能长几厘米。
第五年开始
却能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长,只用六周时间就长到了15米。
原来,开始的四五年,竹子都是在地下努力,它的根系达几公里远。这么强大的根系,才能让它在5年以后加速度成长。这就是竹子定律。

蝉,它的幼虫要先在地下暗无天日地生活数年(美国有一种蝉,要在地下生活17年),忍受各种寂寞和孤独,依靠树根的汁一点点长大,然后在夏天的一个晚上,悄悄爬到树枝上,一夜之间蜕变成虫。
当太阳升起的那一刻,它就可以飞向天空,冲向自由。
这就叫金蝉定律。
无论是荷花定律、竹子定律,还是金蝉定律,它们都有共同的意义:
成功,需要厚积薄发,要忍受煎熬,耐得住寂寞,坚持,坚持,再坚持,直到最后成功的那一刻。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
大部分人都是在离成功一步之遥时放弃了。
中国有句老话“行百里者半九十”,就是说走一百里路,走九十里才算走了一半
因为很多人坚持到九十里就放弃了。
越接近成功越困难,越需要坚持。
无论是创业还是人生,我们缺少的不是能力、技巧、模式,需要的是坚持和毅力,只有坚持量变,才能最后完成质变,才能突破成功的临界点,取得最后的成功。
十三.海因里希法则

海因里希法则又称为“海因里希安全事故法则”或“海因法则”,是美国著名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提出的
300:20:1法则。
这个法则意为:当一个企业有300起隐患或违章,非常可能要发生29起轻伤或故障,另外还有一起重伤、死亡事故。
海因里希法则是美国人海因通过分析工伤事故的发生概率,为保险公司的经营提出的法则。
这一法则完全可以用于企业的安全管理上,
即在一件重大的事故背后必有29件轻度的事故,还有300件潜在的隐患。
这个法则是1941年美国的海因里希从统计许多灾害开始得出的。
当时,海因里希统计了55万件机械事故,其中死亡、重伤事故1666件,轻伤48334件,其余则为无伤害事故,从而得出一个重要结论
即在机械事故中,死亡(或重伤)、轻伤和无伤害事故的比例为1:29:300,国际上把这一法则叫做“事故法则”。
这个法则说明,在机械生产过程中,每发生330起意外事件,有300件未产生人员伤害,29件造成人员轻伤,1件导致重伤或死亡。
例如,某机械师企图用手把皮带挂到正在旋转的皮带轮上,因未使用拔皮带的杆,且站在摇晃的梯板上,又穿了一件宽大长袖的工作服,结果被皮带轮绞入身亡。
事故调查结果表明,他这种上皮带的方法使用已有数年之久。
查阅四年病知(急救上药记录),发现他有33次手臂擦伤后治疗处理记录,他手下工人均佩服他手段高明,结果还是导致死亡。
这一事例说明,重伤和死亡事故虽有偶然性,但是不安全因素或动作在事故发生之前已暴露过许多次,如果在事故发生之前,抓住时机,及时消除不安全因素,许多重大伤亡事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海因里希首先提出了事故因果连锁论,用以阐明导致伤亡事故的各种原因及与事故间的关系。
该理论认为,伤亡事故的发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尽管伤害可能在某瞬间突然发生,却是一系列事件相继发生的结果。
对于不同的生产过程,不同类型的事故,上述比例关系不一定完全相同,但这个统计规律说明了在进行同一项活动中,无数次意外事件,必然会导致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
要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必须减少和消除无伤害事故,要重视事故的苗头和未遂事故,否则终会酿成大祸。
十四.黑天鹅事件

“黑天鹅事件”指非常难以预测,且不寻常的事件
通常会引起市场连锁负面反应甚至颠覆。
一般来说,“黑天鹅”事件是指满足以下三个特点的事件:
它具有意外性;它产生重大影响;虽然它具有意外性,但人的本性促使我们在事后为它的发生编造理由,并且或多或少认为它是可解释和可预测的。
“黑天鹅”存在于各个领域,无论金融市场、商业、经济还是个人生活,都逃不过它的控制。

在发现澳大利亚的黑天鹅之前,17世纪之前的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
但随着第一只黑天鹅的出现,这个不可动摇的信念崩溃了 。
黑天鹅的存在寓意着不可预测的重大稀有事件,它在意料之外,却又改变着一切。
人们总是过度相信经验,而不知道一只黑天鹅的出现就足以颠覆一切。
“黑天鹅”的逻辑是:
你不知道的事比你知道的事更有意义。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对我们的历史和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通常都不是我们已知或可以预见的东西。
股市会突然崩盘,美国地产泡沫会引发谁都没有预料到的“次贷危机”,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会使得大半个中国陷入瘫痪状态,带来上千亿元的损失......我们其实每一天都被“黑天鹅”环绕着。
即使你足不出户,认识到“黑天鹅事件”的影响力也并不难。
当初,泰坦尼克号这艘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豪华客轮,被称为“永不沉没的梦幻客轮”,谁都没有想到它会沉没。
无论是在对股市的预期,还是政府的决策,或是普通人日常简单的抉择中
“黑天鹅”都是无法预测的。
9.11事件的发生、美国的“次贷危机”、我国的雪灾,都证实了这一点。
再看看你自己的生活,你的职业选择、与爱人的邂逅、朋友的背叛、暴富或潦倒、股市大涨或崩盘......这些事有多少是按照计划发生的?
“黑天鹅事件”警示我们,全球经济存在众多隐忧和挥之不去的地缘政治风险。
培根大约在四百年前就曾经发出这样的警告:当心被我们自己思想的丝丝线线束缚。
但是我们老是犯这种错误,老是以为过去发生过的事情很有可能再次发生,所以避免不了会凭经验办事。
换一个角度思考,“黑天鹅事件”又启示我们
人生关键处只有几步,生活只是少数“黑天鹅事件”影响的累积结果。
十五.灰犀牛事件

“灰犀牛”是与了“黑天鹅”相互补充的概念,“黑天鹅事件”指极其罕见的、出乎人们意料的风险,而“灰犀牛事件”则指太过于常见以至于人们习以为常的风险。
米歇尔.渥克撰写的《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简称《灰犀牛》)一书让“灰犀牛”为世界所知。
灰犀牛体型笨重,反应迟钝,你能看见它在远处,却毫不在意,一旦它向你狂奔而来,定会让你措不及防,直接被扑倒在地。
它并不神秘,却更危险。
可以说,“灰犀牛”是一种大概率危机,在社会各个领域不断上演。
很多危机事件,与其说是“黑天鹅”,其实更像是“灰犀牛”,在爆发前已有迹象显现,但却被忽视。
比如触发全球化逆潮和民粹主义崛起的深层次问题——不平等问题。
这一问题由来已久,却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直到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经济体复苏持续疲软,中产阶层和贫民阶层生活持续恶化,贫富差距扩大,最终成为触发一系列危机的诱因之一。
米歇尔.渥克在《灰犀牛》一书中给出了“灰犀牛风险(危机)”的应对策略:
第一,要承认危机的存在。
第二,要定义“灰犀牛风险”的性质。
第三,不要静止不动,也就是不要在冲击面前僵在原地。
第四,不要浪费已经发生的危机,要真正做到从灾难中汲取教训。
第五,要站在顺风处,眼睛紧紧盯住远方,准确预测远处看似遥远的风险,摒除犹疑心态,优化决策和行动过程。
第六,成为发现“灰犀牛风险(危机)”的人,就能成为控制“灰犀牛风险”的人。
当下,中国经济金融领域也存在“灰犀牛”。
中国领导层正是认识到了“灰犀牛”的存在及其危险性,将防范风险提升到了更加突出了位置。
2017年7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就提出,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要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科学防范,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
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后的首个工作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发评论员文章《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文中提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需要增强忧患意识......既防“黑天鹅”,也防“灰犀牛”,对各类风险苗头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置若罔闻。这无疑是应对金融领域“灰犀牛”的正确姿态。
从美国“次贷危机”到欧洲债务危机,可以说,在每一次、每一组“黑天鹅事件”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灰犀牛危机”。
次贷危机中,美国房地产泡沫、信贷过度膨胀等迹象早已显现;欧债危机中,欧洲多国债台高筑、财赤超标问题也远非一日之寒。
在这些危机中,“灰犀牛风险”被忽视,得不到妥善应对,最终酿成重大危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