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618电商大促的第二天,和同事交流购物心得,我说我买了四百多块钱的书。她们面露诧异之情:我一年都没买过四百块钱的书啊!
因为很多时候书籍也是同事代收,我才意识到和她们衣服、化妆品的买买买相比这两年有点不对了,或者说我的注意力发生变化了。
2016年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得到、在行等搅动着大家知识焦虑的神经;2017年这股风已经越刮越猛,知乎live、喜马拉雅付费课程等让大家觉得:原来改变命运的知识我只是还没看到!
在这股知识付费的浪潮中,我也带上钱包,紧跟步伐。但我不是上端的创造者,而是下端的消费者,当然这并不妨碍我前进,我一边付着费儿一边唱着歌:
“怎么大风越狠,我心越浪……”
当然最后都还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这一两年我也不知道自己活得怎样,但是还是给自己算了一笔账,2016.1-2017.6,我一共:
在知乎上买了46次讲座,花费大约为1500元;
在微信上买了21个讲座,花费大约500元;
参加了一个写作培训班,花费大约500元;
在得到上买课程,花费大约300元;
参加过两次早睡早起打卡群,花费100元;
购买了几个七七八八课程,花费大约2000元。
加上一起总计花费大约5000元。
这些还不包括我每年买的纸质书籍电子书籍,要知道这方面我也是很疯狂的。
当然,我不能全部否定这些课程,至少在有些点上很受用的。但是这些讲座或者课程给我带来的最大结果是:因为花金钱了我自然会花时间在上面,每个讲座至少要一个小时。有的还会听两三遍,所以算下来我的时间成本大约是300个小时。300个小时差不多可以写一本书了。
现在流行说一个词,叫做智商税,意即为自己的低智商买单交的税。如果这样说的话,这就是我这一两年来交的一笔最大的智商税。
02
付费真的值吗?所以事实上写这篇文章我是害怕的,我害怕自己看到也害怕别人看到我的智商低。
回顾购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变聪明了吗?
我好像除了白头发多了几根、皱纹多了几丝、眼袋多了几两,生活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变化。我的生活品质没有上升、我的工作没有加薪、我的旅游梦想没有实现……
所以没人的时候我终于开始问自己:
我为什么会花费这么多时间精力金钱在这些课程上?这些付费课程真的值吗?
03
2017已经过去一半我使用“用飘柔就是这么自信”的大脑想了很久发现:一切的根源还是在于我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由此导致缺少判别力。
而这个独立思考能力的缺失,就是我5000块钱交出的智商税。
仔细翻看了一下这些付费课程,会发现大多是关于如何进行时间管理、阅读写作、高效工作的,可是我还是有拖延症,写作阅读能力仍待提升等各项陋习。
但是如果说一定要有收获的话,最重要的就是买了四个教训:
教训一:这个世界上唯一的捷径就是勤奋。
一块听听上购买的课程观看这些课程的标题你就会发现:大多是“一小时建立”、“一周学会”、“快速”、“转折”、“改变”、“命运”等字眼。比如彪悍一只猫的《普通人快速崛起的十大狠招》、李笑来的《1小时建立你的阅读操作系统》,Scott Young的《如何在短时间内掌握一项技能》等。
但是当你打着鸡血听完之后,生活其是不会快速改变的。作为一个普通人依然无法崛起、一个小时仍然不能建立好阅读操作系统,短时间内仍然没法掌握一项技能。
而我为什么热衷于听这些,不就是想走捷径吗?不就是想在短时间内就获知别人成功的秘诀吗?
事实上,就算别人把成功的秘密告诉你了,你依然是无法迅速吸收的。这背后多的是你看不见的努力。彪悍一只猫背后的付出你看不见、李笑来成名前在新东方教了多少年英语经历了多少试错、Scott Young在他的《如何高效学习》里面也说了:这些技能的熟练掌握足足花了两年。
所以,这个世界上是没有捷径可言的,如果说有捷径,那也就是勤奋。
教训二:花时间多读经典,不要为无知买单
《穷查理宝典》书籍这个给我的最大启发是在读了《穷查理宝典》后。在读《穷查理宝典》之前,看到很多名词,比如思维模式、规模化思考、系统思维模式、复利效应等,我都觉得很新鲜,然后看到之类的课程赶紧买。但是读了《穷查理宝典》之后就会发现很多的理论都来源于此。
而你只要把这本书钻研透彻了,压根就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听这些课程,因为这些课程都只是就这里的某个点进行讲解。
后来,我更是发现成甲、张辉、李笑来等的很多讲座都是围绕着这本书做论述。
而这本书的电子版我仅仅花了4.99元。
这本书如此,其它的呢?
所以与其去大量听一些零碎的课程,不如下功夫读经典,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还是那句话,这个世界是没有捷径的。你所偷的懒,总有一天会用另一种方式补回来。
教训三:很多道理早已经存在了,不要被新名词蒙蔽
一块听听上购买的课程随着付费课程的出现,你会发现新的名词越来越多,比如:
成甲的《如何靠知识管理获得爆发式成长》里面提出的“临界知识”概念,你事实上就会发现它就跟查理芒格的“普世智慧”换汤不换药;
周永帆的《记日记,一个小众成长的利器》,小众成长不就是比较少数人使用吗?
兰启昌的《如何用成长型心智实现你的人生跨越》,成长型心智就是积极主动思考模式。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新名词?当然是为了营销所需,人都是好奇的,也都是喜欢新鲜的,如果跟以前的道理一模一样,我为什么还要听你的呢?
太阳底下无新事。这个世界上的很多道理都是早已存在并且不会变化的。你只要抓准了几条核心的,就已经够你行走江湖几十年。当然你也完全可以自己钻研透彻之后老酒换新瓶,用来忽悠新的消费者。
教训四:不要变成知识的囤积者,而应变成知识的行动者。
得到上的付费课程看到一篇文章,赶紧收藏;看到一个课程,赶紧购买。在知识面前,我们可能像打折促销一样,生怕错过。就像现在没时间,也会想着有时间了再看:这可是可能改变命运的知识啊!
因为是知识,所以我们购买起来比衣服等更加没有负罪感。
但正因为是知识,购买多了也会让我们更加迷茫和焦虑。
现在我打开知乎微信里面密密麻麻的课程,甚至不能回想起来每一个都讲了什么。但是我当初确实是花了时间精力听了的啊!
才明白,就像听了这么多知识,不去践行是完全没用的。事实上,也不是这些课程没用,每一个道理或者方法论都是主讲人的经验总结,而人家花了十来年甚至一辈子总结出来的经验,到你这里真不是一个小时听完就能让你改变命运的。
你必须一条条结合实际去行动。
只有行动,才能突破自己的舒适区。
只有行动,才能改变自己的知识焦虑。
只有行动,才能产生属于自己的道理。
知道了太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一直为别人的道理付费,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
网友评论
2_好书《穷查理宝典》
3_给自己定个小目标:了解各地区城市典故
教你怎么样触类旁通,怎么样赏析文章,不知道你愿不愿意来,而且不是音频形式,是文字+图片的讲解,方便你温习和慢慢消化😊!!!
没有建立在行动上的想象都是空想,毫无用处的。只有去触碰才能有真知。
“多么痛的领悟”,只有行动碰壁痛了才能领悟。
这很值😉😉😉
书籍也是知识付费课程,你不也买很多书吗?
你读到《穷查理宝典》也许就是从某个课程里听到的信息呢,所以别把他们一棒子打死。一个无聊的课程,也许你记住一个观点就值回票价了。更何况有很多知识付费课程,含金量超高,只是你没发现。
你学数学学了很多公式定理,虽然买菜只用到一百以内加减法,但不能说几何啊代数啊没用,你早晚在某个场景下应用。
所以,加油,你学的还不够多。
谢谢你!
太神奇了!太值了!
不过象你这样聪明的人我有点不太相信。
我是个典型的囤积者,深信知识的力量,始终相信多个技能多条路,不管学不学的会什么的,只是一个劲儿的囤积,虽然不曾给我的生活带来任何变化。仔细想想,身边应该还有不少人跟我有相同的感受吧,最致命的就是,我们还可以心安理心的说:我是在学习啊,我在努力,并不是浪费时间!
很遗憾,静下心来想想,真的是在浪费时间,我们用有限的时间在无限的知识海洋遨游的时候,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绝不能因为“知识都是有用的”就一直徘徊。有时候我会一直在想,为什么有一种全民焦虑的状态,人人都会为了自身知识储量而不安,我假象了一个答案:因为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便捷的今天,我们可以轻易看到各种精英尖端人事和技术,早在几十年前,不会有这么多的知识焦虑,因为他们的储量基本满足他们的工作需求,如今的我们却“渐花乱入迷人眼”,人是社群生物,总会不自觉的与他人相比较,这种差距加深了我们的不安,这个时候一群“弄潮儿”站出来利用我们的不安,加剧我们的焦虑,只为达到或营销或宣传等目的,焦虑很多时候不是我们自发的,而是被各种营销手段激发出来的,这个事情怎么说,个人持中立态度,就是我们常说的“双刃剑”,有比没有好,有了才明白自己的不足,才会前进,但是要找准自己的方向,不要被营销宣传所误导,知识需要有选择的获取或放弃。焦虑适当即可,切勿被宣传口号所误导!
买课程的有多少是想证明自己有上进心而已,以为买的越多上进心就越强,然后效果没有立竿见影,怪课程没有用。上进上进,脚底下都没有东西,怎么上进,玩轻功水上漂,底下都还得有水不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光学些课程,什么底子都没有,几千块钱,几百个小时听课,然后就能成功了,成功也太容易了吧?
最后说一句,独立思考,克制从众心理,成功就是不容易,才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费尽一生,成功就是世界上最难泡的美妞,轻易就追求到了,余生去追求失败吗?
是时候为无效的智商税买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