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 卫风 氓》
我有一姐们,从小胆子很大,脾气也倔。她老家在河南一个不知名的小县城,那里盛产丝绸桑田遍野,是全国有名的丝绸之乡。
这姐们家里自然也是种桑养蚕,那时候土地已经是家庭联产承包,所以丝绸生意做得好的自家土地不够种,还得租种别人家的地。
她有一个从小一块玩到大的发小,是个男孩,性格比较憨实,但这并不代表他不够皮。两人从幼儿园就一块玩儿,摘未成熟的桃儿、用弹弓打鸟儿、爬树掏鸟窝、下田抓青蛙……
最开心的事儿还是上树摘桑葚吃,吃到牙齿发酸、舌头发紫,吐个口水都是乌泱泱的,却是舍不得停。
越是老的桑树,结出来的桑葚越是紫得好看,吃在嘴里酸酸甜甜的,只要吃第一颗就刹不住车。
不管多高的树,只要姐们往上一指点头说要,男孩立马麻溜地脱掉鞋子,哧溜一下就上去了,衣服裤袋装满了,再用前襟兜一包。吃完再摘,直到太阳下山,晚饭都不用吃了——反正牙齿连豆腐也咬不动了。
可是初一开学不久,姐们就发现好几天没见着男孩了。去他家找,门也关得紧紧的,大人也都不在,邻居说他家出了急事,搬别处去了。
那年头没有微信,也没有QQ,走之前男孩连招呼也没来得及打一个,就这样失去了联系。
姐们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就回家帮着养蚕缫丝了。
洛阳市会展中心每年有好几场大大小小的丝绸展销会,姐们勤快,几乎一场不拉下,一来二往,整个行业里的人她都熟识了。
这天适逢展会,姐们刚摆上新丝绸样布,忽然发现一个小哥哥站在对面展台直往自己这边瞄。
姐们一抬头,他赶紧转过脸装着选货,好几次了都,姐们心想,这人儿,莫不是在哪儿见过?
展会接近尾声的时候,那小哥哥看姐们摊前人不多,就直接走过来,手里拿着两款网红棉布布样,问姐们有没有兴趣买点棉布。
姐们是个心思活络的人,赶紧把自家新款推给他,小哥哥建议用棉布换她家的丝绸。
小哥哥说,“我看你家的丝绸是淇水一带出的吧?”姐们一听,厉害哦,我都没说我家在哪儿啊,他一下就猜出来了!
小哥哥接着说,“哎,淇水的丝绸再美,也美不过淇水的姐儿啊!”说完拿眼角瞥一眼姐们。
姐们心头美滋滋的,可毕竟对方一陌生小哥哥,哪儿能头次见面就被撩着,于是回了句,“你倒是买还是不买啊,不买我可就收摊了,这天也不早了,我还得赶车回家呢!”
小哥马上收敛了仪容,一本正经地对姐们说,“你再看看我是谁?”
姐们瞪大眼睛,上下扫视了一遍,顿时想起了童年那个顶着锅盖头抱着桑树、摘桑葚的小伢子,一眨眼,当年的小男生个头已经比她还要高一个了,明眸皓齿的叫人看着闪瞎眼。
没想到时隔多年,竟然还能见到他!姐们一张俏脸飞上几朵红云,低声问,"这些年你们家怎么回事,都去哪儿了?“
小哥哥接着说,“我左看右看,要不是你鼻头那颗米粒大小的痣,我哪儿敢过来找你搭话!"
叹一口气,小哥哥讲起了当年家庭变故。
那年生丝紧俏,他父亲的一个亲戚做出口生意,从国内采购生丝卖到英国,挨不住亲戚反复请求,说是资金吃紧,只收了他三成定金,还给了六个月的账期,就让人家把货全部提走了,结果亲戚转手赚了现钱,不声不响地全家移民美国了。
他父亲追不回来货款,没钱支付承包土地的租金,架不住户主天天上门要债,只好带着全家连夜搬走了。
姐们听了也是心里发酸。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不知不觉展厅人全走光了,空旷旷的。这时候小哥哥突然压低声音,凑到姐们耳朵边:”姐儿,咱俩从小青梅竹马,大人也都有那个意思,要不你考虑嫁给我吧……“
姐们一愣,顿时脸红到了脖子根。
卫国故事发生在这儿,卫国大概相当于当今河南濮阳、新乡、安阳和泌阳一带。
-END-
(图片均出自网络,若侵权立删)
搜索“鲁皮皮”,回复“资源”和“工具”,可获得全部写作变现资源。
可允,财务工作者,现居深圳,原创发表,转载请联系本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