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长平之战中的骑兵(1)
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有史可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战役,长平之战直接奠定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基础,对于中国整个历史进程的影响是空前的!本文旨在探讨在秦、赵两国围绕长平之战中所表现出来的决策层的对抗、将领非凡的指挥艺术、影响战局走向的诸多因素以及尚处在中国古代骑兵史“婴儿时期”的骑兵,在整个战局中的作用。
一、关于长平之战的文献记载:
研究长平之战,最开始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去在文献记载中去寻找——长平之战。在诸多文献中,记述长平之战的文献很多,按照史料完整性还有对于长平之战整体记述上,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史记》,其中的《白起王翦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述的最为翔实。第二类是《战国策*赵策一*秦王谓公子他》、《史记*赵世家》对长平之战也有较为翔实的记述。第三类则是诸多史料从不同角度对于长平之战的记述、解读、考据,这类史料有《战国策*赵策三*秦赵战于长平》、《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新序*善谋》、《史记*田完世家》、《史记*秦本纪》、《韩世家》、《战国策*赵策三*秦攻赵于长平》、《中山策*昭王既息民缮兵》、《魏策四*长平之役》、《齐策二*秦攻赵长平》、《秦策三*谓应侯曰君禽马服乎》、《史记*范睢蔡泽列传》等等。
下面是记述长平之战的史料:
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韩陉城,拔五城,斩首五万。四十四年,白起攻南阳太行道,绝之。
四十五年,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其守冯亭与民谋曰:“郑道已绝,韩必不可得为民。秦兵日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党归赵。赵若受我,秦怒,必攻赵。赵被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因使人报赵。赵孝成王与平阳君、平原君计之。平阳君曰:“不如勿受。受之,祸大於所得。”平原君曰:“无故得一郡,受之便。”赵受之,因封冯亭为华阳君。
四十六年,秦攻韩缑氏、蔺,拔之。
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於赵为反间,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尉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後,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计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後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史记*白起王翦列传》部分节选
二、两次阏与之战:
在秦赵长平之战爆发前,实际上有一个战役应该被人们所重视,就是秦赵在公元270年和公元前269年爆发的两次阏与之战。阏与(今山西沁县)处在赵国边境地带、毗邻韩国,地处太行山山脊,阏与以东有大道直通赵国都城邯郸,西有道路通往韩国上党地区,是赵国都城邯郸西面的战略咽喉地带,因为阏与的重要性,赵国修筑了阏与要塞。
周赧王四十五年(赵惠文王二十九年,秦昭襄王三十七年,公元前270年),秦昭襄王派中更(秦国爵位名称)胡阳率领秦军,经过魏国轵关(河南省济源市南5公里),穿越韩国上党地区,包围了赵国边境要塞阏与。
仔细观看阏与要塞所在位置,是赵国西北地区的屏障,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赵惠文王命赵奢领兵往救。赵奢见秦军势盛,为隐蔽作战意图,率部出邯郸(今属河北)30里,即坚壁不进。时秦军一部进屯武安(今河北武安西南)西面,击鼓呐喊,耀武扬威,以钳制赵军。
赵奢不为秦军声威所动,严厉制止驰援武安的主张,并增设营垒,造成赵军怯弱、唯保邯郸的假象,终使秦军轻敌麻痹。赵奢停留28天后,乘秦军不备,偃旗息鼓,率军疾进,两天一夜赶到距阏与城50里处筑垒列阵。秦军久攻阏与不克,突闻赵援兵至,仓促全力迎击。赵奢采纳军士许历建议,严阵以待,并派万人抢先占领北山高地。秦军攻山不下,赵奢挥兵反击,大败秦军,遂解阏与之围。这是第一次阏与之战。
秦国不甘心第一次的失败,于次年公元前269年,再次命令胡阳攻击阏与,这次因为赵国有了充足的准备,秦军无功而返,这是第二次阏与之战。(参考文献:《中国历史故事*五》张振华著)
秦国两次发动阏与之战,旨在为图谋赵国打开战略缺口。伴随两次失败,使得秦国决策层意识到跨越魏、韩两国领土直接袭击赵国是行不通的!恰逢范睢适时入秦,向秦王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秦国这才放弃赵国的阏与要塞,转而将攻赵的战略重点对准韩国上党地区,经由上党地区攻略赵国,订下来先攻韩、魏,进尔蚕食赵、齐,交好于楚、燕之策。
这是秦国争霸天下的战略转变,为不久之后爆发的长平之战打下了基调——秦攻赵守!
三、上党疑云:
因为秦军攻赵两次阏与之战皆以失败告终,迫使秦国转变战略方向,以图谋韩国上党地区为目标,进而从上党地区进攻赵国。为了控制上党地区,秦国
秦昭王四十二年(前265年),�秦国向东进攻韩国的少曲和高平,
秦昭王四十三年(前264年),秦国进攻韩国的汾陉,夺取了它,�并在靠着黄河边上的广武山筑城。
秦昭王四十五年(前262年),秦国进攻韩国野王地区,野王地区整体向秦军投降,由于野王地区的投降,致使韩国上党地区与韩国本土的联系被切断了。
古代上党郡地图,一郡之地还是很广袤的,无怪赵国会动心,实在是一本万利的事情!秦昭王之四十二年,东伐韩少曲、高平,拔之。昭王四十三年,秦攻韩汾陉,拔之,因城河上广武。——《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四十五年(前262年),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史记 *白起王翦列传》
韩国国君迫于形势,命令上党郡守冯亭向秦国投降,然而冯亭经过与上党民众合议后,决定依附于赵国,拒绝执行韩国国君投降秦国的命令。上党的前任郡守靳黈因为拒绝接受韩王向秦国投降的命令,被韩国国君免职,冯亭是作为救火队员成为上党郡守的,然而前后两任上党郡守的决策都是拒不投降秦国,证明上党地区群众反秦情绪是很高的!
(韩恐,使阳城君入谢于秦,请效和党之地以为和。令韩阳告上党之守靳黈曰:“秦起二军以临韩,韩不能有。今王令韩兴兵以上党入和于秦,使阳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靳黈曰:“人有言:挈瓶之知,不失守器。王则有令,而臣太守,虽王与子,亦其猜焉。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韩阳趋以报王,王曰:“吾始已诺于应侯矣,今不与,是欺之也。”乃使冯亭代靳黈。《战国策*赵一*秦王谓公子他》)
自此秦国在第二次阏与之战失败后,经过7年谋划,正式将韩国上党地区与韩国本土隔绝开,而作为秦国的对手赵国,此时却面临一个艰难地选择——接不接受上党地区的投诚?
这个问题,也是众多历史迷们争相讨论的,因为整个长平之战的导火索就是赵国接收了上党地区。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要明白,秦赵作为战国时期毗邻的两个强国,都是以把消灭对手,进而统一天下作为目标的!
1.秦、赵两国的既定国策,决定秦赵无法和平共处: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国力剧增,经过几代秦君的不懈努力,秦昭襄王时期,吞并六国,争霸天下的心思已经显露无遗!赵国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后,更是由二流国家,灭了中山国,东征西讨,一跃成为一流国家,赵武灵王为了攻略秦国,不惜以身犯险亲自深入秦境,就是为了攻略秦国做准备。(诈自为使者入秦。《史记*赵世家》)之后赵武灵王饿死沙丘宫,赵国因为内耗,国力稍缓,主动去攻占秦国领土的战略不得不更改,但是赵国在长平之战前,对于秦国的军事态势还是以积极防御为主的!并没有退缩的迹象!甚至一度取得抗秦胜利,所以即便不接受上党地区,赵国跟秦国之间的战事也会发生,长平之战没有了,还是会有短平之战,中平之战,因为秦、赵两国奉行的既定国防政策在不更改地前提下,二者必有一战!
这张图片能够清晰的显示上党地区对于邯郸的重要性,上党地区海拔明显高于邯郸所处的平原地区2.上党地区对于赵国是宝贵的战略缓冲带,机遇难求:
之前因为有韩国、魏国的领土阻隔,秦、赵两国边境并不接壤。但是当时秦军已占据魏国安邑(今夏县西北)、新垣(今垣曲东南)、曲阳(今河南济源西)、南阳(今济源一带)、轵邑(今济源南),加上韩国少曲、高平、汾陉、野王纳入控制范围,一旦上党地区落入秦国势力范围,从地缘上是秦赵之间的缓冲地带就消失了。秦国既可以从赵国国土的北、南、西三个方面对于赵国都城予以夹击,也可以在完全摒除魏国、韩国干涉的情况下(事实上魏韩两国也不敢干涉,自保尚且不足!)经由上党地区对赵国大势侵略,并且上党地区地势较高,易守难攻。秦国占据上党对于赵国,就是如鲠在喉,而赵国占据上党地区则是御敌于外,直接将防线向前推进几百里,能够更好的确保赵国都城邯郸的安全。
如果说秦军在没有占据魏、韩两国大量领土的情况下,独占上党地区尚且还有回旋余地,但是秦军已经先一步将通往上党地区的安全通道予以打通了,那么再让秦军按计划进入上党地区,赵国面对的威胁是实实在在的!
3.开疆拓土的功绩诱惑实在太大:
作为一郡之地,上党郡地域广袤,韩、赵、魏三家分晋后,自然也是一同瓜分了晋的上党地区。赵国在上党地区的实际控制范围大体有涅(今山西省武乡县西北)——屯留(今山西省屯留县南)——长子(今山西省长子县西南)——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泫氏(今山西省高平市)——端氏(山西省沁水县东)一线以东地区。这条分界线北起潞州西北涅水上游的涅,自此南行,穿浊漳水上游地区,出潞州过长平关,至高平折而西南行,至沁水中游止。韩上党郡有山西沁源、安泽及沁水等地区;魏上党郡有高平、陵川及严城等地区。张守节曰:“三国之上党,赵最大,韩次之,魏最小也。”。开疆拓土对于赵国统治阶级的诱惑实在太大(详见胡服骑射篇,关于赵国民间尚武,军国主义盛行的阐述),赵国统治者也需要上党郡作为自己的文治武功。
所以综合以上三点,接受上党地区,是有利于赵国进行军事防御的!不接受上党地区,坐看秦国盘踞上党,只会让赵国更加被动!同时接受上党地区算是赵国统治阶级政治功绩,对于统治者的诱惑实在太大!如果非要在赵国接受上党郡这件事上挑一些毛病的话,主要有以下二点值得思考:
一是做好了与秦国就上党地区发生军事冲突的准备,但是并没有做好长期对峙的准备,秦国准备介入上党地区后,廉颇马上率军驰援,显然赵国是有所准备的,但是后期局面出现对峙后,赵国显然准备不足的弊端暴露了出来。
二是赵国国内在对待上党地区的态度上并没有形成统一,赵国决策层并没有一战到底的决心,也没有窥破秦国对于争夺上党地区的战略意图,心存幻想,后期战局对峙时,一度想要与秦国和谈解决上党问题,却不知秦国国内对待上党地区的态度是一致的!举国征讨!
长平之战作为中国古代著名战役,也是战国时期最重要的战役,历来被人们所关注与研究。在诸多研究长平之战的成果中,最为权威的就是靳生禾,谢鸿喜两位先生的《长平之战:中国古代最大战役之研究》,本文多援引两位先生专著中的观点,特此声明。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豆浆骑兵:带你领略原汁原味的古代骑兵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