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职场的升级之路通常是这样:员工——》中层管理——》高管——》VP级——》创业成功CEO——》投资人。
投资人的认知能力算是顶层,因为投资人需要有足够的能力去对行业趋势进行预判,知道未来的方向,从而去发掘有潜力(成功概率高)的公司进行投资。
每一层的认知能力都有不同,越高层次认知能力越强。有的人可以跳跃式上升,有的人仍然卡在某个阶段难以上升。那么你在哪个层次?是否有思考过如何改变现状?
下面说说认知升级的几个典型要素(只做简单介绍,并不延伸。这些要素的深入思考在认知系列的其他文章已经包含)。
1)对自我的批判
从“我知道自己是对的”升级为“我怎么知道自己是对的”。
这是两种思维方式。
“我知道自己是对的”,是大多数人的下意识反应,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主观意识层面认定自己是对的,源于自我无条件的信任自己。
“我怎么知道自己是对的”,是批判性思维的典型表现。在主观意识作出判断后,先不急着下定论,而是对结论进行怀疑,我一定就是对的吗,我是如何确定自己是对的。在判断的过程中,我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我的信息来源是否准确,还有没有遗漏。
前者是“快思考”,后者是“慢思考”。快思考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适应生存而演化出来的一种能力,表现为看见风吹草动就要跑,可能里面藏着老虎,在古时候,那些不跑的都被野兽吃掉了。别人和自己的观点不一致,会下意识的反驳。被人冒犯了,会立刻愤怒,进入战斗状态。就好像智人在部落时代,别的部落的智人进入你的领地,对你造成了威胁。
快思考在人类没有解决基本的安全问题的时候非常有用。但在现代社会,人类的生存、安全问题也已基本解决,大街上、办公室也不可能会出现野兽。所以这种快思考在面对复杂问题的时候就会力不从心,无法适应。
慢思考在现代快节奏的信息时代中则更为有用,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不是立刻根据直觉做决定。直觉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就能得出更为可靠的结论。当我逐渐让自己不要依靠直觉来判断的时候,我发现许都事情没有表面上这样简单,而且还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不要把解决方法当作是问题本身。这句话的意思,一旦遇上问题,不要立刻去寻找解决方法。而是先思考,这个问题是不是表面上的问题,是否还存在更深层次的问题。假如一个创业公司在研发新产品的时候,需要抓紧时间研发完成,但你发现你的员工开始准时下班的时候,不再努力工作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问题是出在员工身上,如果你仔细思考一下,为什么员工会准时下班,而不是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在公司加班创造更大的价值。有可能是员工家里有事,也有可能是员工并没有理解清楚公司为什么要赶时间。或者是其他什么原因。
2)跳出思维局限性
理解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由于大脑进化跟不上技术爆炸导致的思维局限性。
众多事实表明,环境变化太快,而自然选择(大脑的进化)却没有及时跟上脚步。
现代人类的大脑在20万年前进化成功。
然而,我们的脑容量在20 万年前开始就不再增长。那么,为什么人类的大脑没有变得更大呢?这可能是因为脑容量的增加会增加新生儿出生时的危险。另外,我们的大脑是一个耗能大户,它要消耗身体近20%的能量,如果再增加脑容量,人类可能无法负担大脑的能量需求。
科幻小说《三体》中提到“技术爆炸”。人类在三百年前进入工业革命,在几十年前进入信息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近几年则到了人工智能时代,在20万年这个尺度上,无论是几百年还是几十年,如果按照比例算,连一瞬间都谈不上,所以才有技术爆炸这个说法。
前面提到“快思考”是一种进化导致的思维局限性。
认知科学家梅西耶和斯珀伯写道:“理性是人类进化而来的一种适应性特征,是为了帮助个人能够适应高度社会化的群体生活。”
人类进化出理性并不是为了解决抽象、逻辑问题,也不是为了帮助我们从杂乱的数据中获取结论,而是解决在群体协作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如果人类早期要合作的群体都是一群非理性的人存在,那么这个群体的命运最终难逃内讧而解散。想象一下这种场景,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最聪明那个,并且非常情绪化,认为别人都是弱智,那么群体在一起商量事情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以吵架开始,群架结束。
如果理性是为了解决抽象问题、逻辑问题,那么人类大脑就不会存在那么多的认知偏差(直觉和偏差),例如“光环效应”、“锚定效应”、“幸存者偏差”等。
3)批判性思维
能够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
首先是会质疑。
对方的观点是否有利益关系,基于什么样的出发点和目的会这么想。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有多少,背后可能藏着哪些可能的真相。
书中的作者是在什么时代什么背景下得出这样的结论。
我们所掌握的信息是不是一面之词。
我认同对方的观点是不是因为对方和我的观点一致。
......
其次是收集信息。
和对方利益冲突的另一方有什么信息。
和作者观点不同的其他人是怎么说的
有哪些利益相关者,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如何交易的。
......
接着综合分析。
整个事件中收益最大的是哪一方。
这件事情对我有什么影响。
我需要如何应对。
这样就完成了一次独立思考的过程。
4)知道自己要什么
知道事实和愿望的差距,以及如何实现愿望(目标)的路径。
你的目标是什么:
五年之后,你希望自己是什么样?
你还能变的更聪明吗?
......
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原则:
不要关注出色表现,而应该关注成长进步
成就感是第一自我驱动力
清楚制定目标的原则
清楚完不成目标的可能原因
懂得“是什么”和“为什么”思考方式的区别
.......
“是什么”和“为什么”实际上是具体的思维方式和抽象的思维方式的不同。
假如你要做一件事情:晚上加班2小时。
具体的思维方式会这么想(是什么):晚上要加班2小时完成3000字的文档。
抽象的思维方式会这么想(为什么):今晚上要做的事情能够提高我的写作水平。
抽象的思维方式是行为的原因,具体的思维方式是行为的表现。相比之下,抽象的思维方式更能够给人以动力。
5)掌握方法论
拥有适合自己的方法论来进行决策。
什么是方法论。方法论,就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 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方法论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理论体系或系统,通常涉及对问题阶段、任务、工具、方法技巧的论述。
简单介绍一个有意思的方法论:
WSR方法论——中国系统科学专家顾基发教授和朱志昌博士于1994年在英国HULL大学提出。WSR十分洋气,是三个词的拼音首字母构成:物理(W)、事理(S)、人理(R)。简单说来就是:是什么,怎么做,谁来做。
“物理”指涉及物质运动的机理,它既包括狭义的物理,还包括化学、生物、地理、天文等等。通常要用自然科学知识主要回答“物”是什么,如描述自由落体的万有引力定律、遗传密码由DNA中的双螺旋体携带、核电站的原理是将核反应产生巨大能量转化为电能。物理需要的是真实性,研究客观实在。大学理学院和工学院传授的知识主要用于解决各种“物理”方面的问题。
“事理”指做事的道理,主要解决如何去安排所有的设备、材料、人员。通常用到运筹学与管理科学方面的知识来回答“怎样去做”。典型的例子是美国阿波罗计划、核电站的建设和供应链的设计与管理等。
“人理”指做人的道理,通常要用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知识去回答“应当怎样做”和“最好怎么做”的问题。实际生活中处理任何“事”和“物”都离不开人去做,而判断这些事和物是否应用得当,也由人来完成,所以系统实践必须充分考虑人的因素。
我们可以借鉴这些方法论,而不是全盘接受。一个方法论越通用,则表明越抽象,就越难以实践操作。所以要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来有所借鉴和取舍。
把WSR方法论翻译一下,可以把“物”理理解成为“知识”,“事”理理解为“工具”,“人”理理解为“人性”。
我稍微做个变换,得出一个公式:方法论 = 知识储备+思维工具+利益分配。
假如你要在家里下厨招待几个朋友(解决某个问题),那么你首先要去买菜(知识储备),如果某个菜式是之前没有做过的,那么可能你需要上网找菜谱看如何下厨(思维工具),讨论朋友们的分工(利益分配)——谁洗菜、切菜、炒菜、洗碗。
6)具备发现事物本质的能力
理解现实事物规律背后的因果关系,并应对现实。
蓝色星球上有一些科学家,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爱因斯坦发表了相对论,达尔文发表了进化论自然选择学说。这些都是发生在科学领域的伟大事迹。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专业领域里的本质。
在我们的宇宙有13个常数,可以这样说,我们这个宇宙的属性和行为都可以由这些数字推导出来,改变其中任何一个常数的值,就无法构成我们现在这个宇宙。 这13个常数包括:万有引力常数、光速、绝对零度、哈勃常数、普朗克常数等。宇宙数字是那些跟宇宙的物理法则有关的常数。并非所有跟自然界有关的数字都是宇宙数字。数字10是现代十进制的基础,它是人类的发明,之所以选择了它是因为它是我们的双手手指的数量。
甚至有位知名的宇宙物理学家提出第四重宇宙的本质是数学结构。我们在这里不去探讨这些关于宇宙本质的理论可不可信,而是在谈一个和我们息息相关的问题。
普通人没有能力也没有需要去探索科学真理,但是世间还是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例如商业的本质、行业的本质、某项事物的本质。
例如:
商业模式的本质: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
摄影的本质:摄影师用镜头捕捉某个具备情感的瞬间并传递给观众
互联网产品的本质:帮助用户节省时间或者帮助用户打发时间
小说的本质:用文字搭建一个虚拟世界讲故事,让读者沉浸其中
金融的本质:跨时间的价值转移。
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本质:阶级斗争
腾讯的本质:连接一切
阿里的本质:线上商业地产
搜索引擎的本质:被动广告
今日头条的本质:可以训练的主动广告
社交电商的本质:消费社交关系的信任度
思考一件事物的本质,可以让我们迅速抓到重点,也可以一眼看穿本质之上的各种伪装。
7)用进化论的角度看世界
任何事情和行为是否有价值,价值的尺度是相对于生存而言。
达尔文进化论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达尔文的进化论自然选择学说,强调的不是进化,而是适应。只有适应周围环境变化的生物,才能存活下来。
如果你选定一个目标,那么所有的事情应该围绕这个目标来判断是否有价值。
我们的焦虑来源于不知所从,要做的事情很多,每个都很重要。但是我们都忘记了我们的初衷是什么。我们有方向,但在过程中,却把方向丢在一边。方向和目标仿佛在确定下来的那一刻,就被我们抛在脑后。
举例来说,假设我们的目标是三年内从高级经理升职到总监。但在生活和过程中,我们有许多事情都想做:
学习《提升认知能力》的方法论,并进行实践
定期阅读,保证知识储备
知识付费很多课程《北大经济学课程》《吴军方法论》《古典音乐从外行到欣赏》都觉得挺好,想学习但是时间有限。
最近上映了一些大片,我也很想去看,不然我会和周围的人脱节。
朋友辞职了,要去土耳其和巴黎旅行,我也想看看世界。
......
每件事都看上去很有价值,正因为如此,我们变得难以选择,从而变得焦虑,因为我们没有一个标准,判断一件事情的价值。这个标准就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愿望。
回到目标上来,既然是要职位的升迁,就应该选择前面两条。如果你的目标是游玩世界和娱乐自己,那么选最后两条。
在企业中,我们判断事情的价值都应该从能否为企业盈利出发。
在生活中,我们判断事情的价值应该从能否促进完成个人目标出发。
8)实现认知迭代
知识储备与持续学习。
我们都知道一台计算机的性能由硬件(CPU、主板、内存等)和操作系统(Windows、Mac、Linux等)、应用软件决定。硬件、操作系统一致的情况下,计算机的性能由应用软件决定。
操作系统上运行的软件、App,我们统一称为程序。按照计算机科学家冯诺依曼的话说,程序=数据+算法。事实上操作系统也是一种特定的程序。
如果把一个人和计算机相类比,那么人类的脑是相当于计算机的硬件,而认知能力相当于计算机的程序。认知能力(程序)=学习方法+知识储备(数据)+思维方式(算法)。
无论是持续学习还是终身学习,目的和操作系统、程序的保持更新升级是一样的效果,这样才能不断提升人类大脑的处理能力。
![](https://img.haomeiwen.com/i3343569/97069b68955226f8.png)
小结
通常说来,人们可能只具备了某些要素,在某些要素里具备一定的层次。这些要素会相互影响,认知升级的过程就是对要素的掌握和运用的熟练层度升级。
并不存在一个明确的标准来说明什么层级有什么标准,建议从某个要素开始深入思考、实践,掌握。
网友评论
2、之前的近十年我的主要想法是“我要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而“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想法要占据比较小、轻的位置。
3、现在是抽象思维(为什么)在驱使着我行动。
这篇内容有点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