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董其昌的书画世界里,你可以做一个探索家,上溯魏晋,下至董氏之后的三百年,认识董其昌和他的艺术、他的理论、他的友人师长及追随者。
一刷时间:2019-01-20
展览时间:2018年12月7日至2019年3月10日,9:00—17:00,16:00后停止入场。
展览地址:上海博物馆三楼绘画馆、书法馆
以下均为为此次观展做的功课,内容均引用自网络
展览介绍
本次展览由“董其昌和他的时代”、“董其昌的艺术成就与超越”及“董其昌的艺术影响和作品辨伪”三个部分组成。除了展示董其昌作品及影响董其昌艺术的相关书画外,上海博物馆在第三部分不回避对某些传世名品真伪公案进行公开呈现,为观众提供一个放的真伪讨论平台。
董其昌的地位
董其昌(1555—1636),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明朝后期大臣,著名书画家。万历十七年(1589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崇祯九年(1636),卒,赐谥“文敏”。
作为书画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读懂董其昌,就可以知晚明以来的文人画是怎么回事,其影响对于当下山水画坛也仍然可见。董其昌只画山水,一堆山、几棵树,没有人物,连楼台、舟桥,也是能少则少。为什么这样一位画家有如此崇高的声誉和地位?董其昌的山水世界,趣味就在看似“乏味”的画面中,以禅喻画,没有人的山水画面,你就是置身画中的那个人。
书法上他喜欢临摹各派大师的字,从颜真卿、米芾、欧阳询再到二王,涉猎之广无人能及。水瓶座最大的特点是革新,董其昌也一样,他重在取他人所长融入自己的风格,“学古人的精气,师其意而遗其形”。他的字重笔墨和韵味,疏朗端庄,结体紧致。
其绘画艺术集前人之大成,融会贯通,洞察画坛时弊,及时明智地提出画分“南北宗”的画学审美观,并以创作实践充分印证了其理论,所达文化性高度,足以与元四家及唐宋各大家相媲美,无可争议地载入了中国杰出文人画家的史册,亦是文人画理论史上的又一个高峰。
董其昌“笔墨论”的提出,翻开了文人画史的新篇章,造就其于画史上集其大成、自出机轴、承上启下的重大历史性意义。其后,清四高僧、四王吴恽、金陵画派、新安画派,乃至晚清近三百年的画坛,大都在其理论影响之下取得成就,形成了一个群体性的文人画创作高潮。
上博官网制作的这个人生大事件年表特别厉害,还有同期欧洲大事记的对比。
释疑:为什么叫“丹青宝筏”?
上博是董其昌作品收藏最富的博物馆之一,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大展中,除了本身的馆藏,美国、日本等15家海内外机构的相关重要作品均将齐聚上博,154件董其昌传世之作,以般配这位来自书画宗师举足轻重的地位。
展览名称中的“丹青宝筏”,是借用王鉴评价董其昌作品以及吴伟业作品之辞。
策展人(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主任)凌利中说,“宝筏,原为佛教用语,喻指世间一切事物由困惑到解决所使用的方法与手段,在画史上,董其昌承上启下,引领了身后的画坛。它暗示大家搭乘董其昌画学思想这艘‘船’,达到艺术彼岸。”其后,清四高僧、四王吴恽、金陵画派、新安画派,乃至晚清近三百年的画坛,大都在其理论影响之下而成就,形成了一个群体性的文人画创作高潮。
看点汇总
看点1:展品来自全球各大博物馆
展览不仅有上海博物馆的收藏,还向故宫博物院、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等海内外15家重要收藏机构商借藏品,最终遴选董其昌及相关作品共计154件(组),把董其昌的一生用艺术展示出来!
展览结尾处教观众辨别“真伪董其昌”——多件双胞作品、仿作伪作同时在展厅开列,通过对比,让观众直观体会董其昌的笔墨之高妙。
看点2:作品时间跨度40余年
35岁的董其昌所作《山居图扇》,是现所见传世董其昌最早的一件绘画作品。63岁时,董其昌舟旅经过青卞山,忆起观看过的赵孟頫和王蒙画的青卞图,作《青卞图轴》。董源自提“仿北苑笔”,在此画中不仅能看到董源(北苑)的笔意,亦有黄公望《天池石壁》影子。《关山雪霁图卷》是81岁的董其昌参考五代画家关仝所绘《关山雪霁图》的临古之作,熔铸宋元各家笔墨而成自家面貌,是董其昌晚年代表作之一。
几个“董其昌作品之最”无疑是展览的亮点,传世最早的作品,于万历十四年,35岁时所作的《山居图扇》;最晚的作品,崇祯九年,82岁时所作的《细琐宋法山水图卷》,据董其昌题记自署“丙子九月重九前二日”,此卷应为目前所见传世董其昌最晚手迹,可谓绝笔。两件作品之间的时间跨度长达48年。
传世最长的作品,共计18米的《天马赋》;最大的字,书法作品《临颜真卿书裴将军诗》,等等。另外还有董其昌的标准像、最大的册页《秋兴八景》与《仿古山水册页》、唯一传世的诗文手稿、唯一董其昌原装册页等,荟萃了董其昌海内外精华。
限于展览时间和展陈空间,将分为上下半场,分界点是1月20日。1月21日-22日,全世界研究中国画和董其昌的专家将齐聚上海,共同研讨这位宗师的艺术历成就。1月23日开始撤换展品后,将开始大展的下半场。
上博还建设了一个国内首创、全面基于数据的博物馆数字化管理平台,其中,“董其昌数字人文”书画专题子项成为该系统演示的焦点。
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拿出的镇馆之宝东晋王羲之《行穰帖》卷。作为王羲之书法的忠实追随者,董其昌在此卷后释文并作了三次题跋。董氏本人书风以“二王”为宗,颇多临仿,可谓“二王”书风之集大成者。
浙江博物馆的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外借了上博一个月,该藏品是从浙江博物馆原计划的展览中撤下,特意支援上海的董其昌艺术大展的。董其昌学画即从黄公望入门,毕生推崇追摹。在“南北宗论”中,黄公望是“南宗”画家中核心之一。“无用师卷”的笔墨与图式对董氏作品影响至深。
还有藏在吉林省博物馆,被誉为董其昌青绿山水代表作的《昼锦堂图》。画作以青绿设色描绘杂树丰茂、远岫晴空、丹碧相映的江山平远之致。画后有董其昌行书欧阳修《昼锦堂记》全文,师法米芾,沉着痛快,堪称珠璧相联的佳作。此件作品展期为2018年12月7日-16日,仅展出10天。
还有从故宫博物院借展的宋徽宗《雪江归棹图》,卷后有董其昌长篇题跋,是董其昌书法最成熟时期的典型。
上海博物馆藏董其昌《燕吴八景图册》,也是这次展览的重磅展品。该作是董其昌山水画的代表作,笔笔讲究来源,笔笔师法古人,这一理念对清初的龚贤、八大山人、清六家都有深远影响。
上博馆长杨志刚表示,和寻常展览不一样,这是研究型的学术展览。通过展览形式,转化的研究成果可以出几本博士论文。在这个展览中,既展出了董其昌的艺术作品,也呈现了董其昌在艺术史和文化史做出了哪些贡献,其如何确立艺术地位、学术观点和艺术创作对后人的影响等的经历,勾画出董其昌这位先贤的艺术足迹。
“我们要完成的是在美术史上留名的学术展览。”
——策展人、上海博物馆书画部主任凌利中
观展后的碎碎念
这次去的有些匆忙,赶着上半场最后一个下午才去,到了门口发现队伍又呈现出世博会蛇形的盛况,没办法,只能排到队尾,一个小时,倒也让我认真看了一遍上博公众号里的三篇功课文章,大致了解了董其昌的其人其事。待到进入馆内,居然先走到了隔壁第三部分的展厅,难怪觉得人不太多。大致看了一下,觉得不太对,赶紧又走到旁边展厅一看,果不其然,这里才是每幅画前都是人山人海,有的人还不愿意挪动脚步,队伍行进速度极慢。两个小时,也只能是走马观花,边听公众号里的部分讲解,边看哪些是其他馆借来的,赶紧一饱眼福。最喜欢的还是他的行书,每次看完书画展,都对自己说,回去要练字啦。他对于写书法有一套“离合论”,意思是说学习古人不能满足于技巧、皮毛之合,而应学古而化,借助古法成就自己的书法精神。看看自己这些年,荒废了太多了。而对于中国画,想到如今依旧有插画师从中汲取养分,比如张渔,她用自己独特的风格、精湛的画技将东方古典美学与近现代兴起的插画结合,效果惊艳。让以水墨作为传统的东方绘画呈现出了崭新的魅力。其实她也是从一笔一划临摹唐宋院画开始,一点一点达到如今“胸中有丘壑,下笔如有神”的境界。直到接近17:00要清场时我才意犹未尽地走出上博。观看名家作品每次都会有很多心灵的震撼,只有在直接面对那些作品时才会从心中涌起,从董其昌身上,我仿佛看到一个中国书画集大成者的身影,综观其一生,正如《明史·董其昌传》中所言:始以米芾为宗,后自成一家,名闻外国。其画集宋、元诸家之长,行以己意,潇洒生动,非人力所及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