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古代春秋时期道家哲学发明用词,在中国文化中有多重引申含义。其本意是指广阔的江河、湖泊、后衍生出与河流、湖泊并无关系的意思,也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场所。最早见于《庄子·大宗师》:“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江湖”似乎是一个远离朝廷与统治者的民间,是一个不受权力控制与法律约束的隐秘世界。
“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不是随便讲出来的胡话。凡江湖之人:侠、医、艺、妓、僧、道,都是封建社会的边缘人物。就连最叫人希冀的侠,也不过是社会底层难民。战国末年,天下分裂,征伐不断,游侠蜂起,那大概是侠人们最为快活的时代了吧!现在,人们一说自在,便就想起侠。小农经济基础的封建制度下,是严格控制人口流动的(发配也不见得随便到处就去),但凡出乡邑者为盲流,是触犯当时国家法律制度的。就如同今天活在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下,却公然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样的行径了。所以侠之叫人钦佩羡煞,是脱离了整个社会而敢于盲流于世,是不受束缚得来的自在,是会被杀头的自由。所以人的本性是什么呢?《无人区》里说:“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会用火。”我想大概如此。
所谓江湖,大概“庙堂”的叛逃者、失意人、厌倦客苟且偷生的桃花源,一大群有故事的人聚到了“江湖”的这个“矢量空间”,吹牛的总有吧,失意喝酒的不差,打架斗殴的也多,放下身段混日子的成窝了,兽性必然展露头角,江湖故事就有了,也更让“江湖”隐秘神奇。
贾樟柯导游的《江湖儿女》一上映就去看,怀着满满的期待,带回一腔的“江湖”,是对红尘的笃定。《无名之辈》上映,又去看,贵普话(各地都有自己方言,贵州的大众语言就是贵普)特有谱,接地气,讲生活了,看完出来怕在深夜大街上随便遇到的,都是无名之人,觉得世界就是他们的,他们在认认真真的活着,活的明明白白,自己才像是个流浪人。几句影评也言简意赅:“众生皆苦,你二百五,我二百五。”想来怎么会有“活着”这种人间疾苦,所以我们需要江湖。大多时候我们和着江湖过生活,流氓痞气要的,泼皮无赖不能少,侠、医、艺、妓、僧、道都缺不得。
老衲清贫疾苦,终南山上有栋别墅。正是写照。
(题目《和着江湖》“和”为第四声)
和着江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