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春节,由于疫情呆在家里,偶然机会跟群里的朋友们一起抄写《论语》,抄写的时候并没有想太多,认为学习是一件好事,跟着学习总是好的,没有坏处,总比不学强。在抄写的过程中,学到的一些道理也解决了自己不少的困惑。似乎懂得的越来越多,但也觉得自己不懂的也越来越多。从来没有思考过如何去真正的学习《论语》?如何去把这本经典读懂?与顺山先生多次的交流,通过他的解读,才理解如何学习《论语》。整理顺山先生的讲解,方便日后反复学习。
学习《论语》, 整体上要了解孔子,孔子为何带着学生周游列国?这一路上都发生了哪些事?为什么要跟弟子对话? 遇到哪些危险 ?有什么主张?
《论语》,是孔子与他的弟子们的论道之语,在这本书里面,教与学,都是围绕着圣人之道展开的。以问答的形式,来论述什么是儒家之道,它是孔子日常教学传道过程中的解惑答疑言论集,也是一部生动的古代教学日志。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还原孔子当年是怎么传道的,也可以看出来当时社会上有哪些困惑,以及他的弟子们,是如何问道求道和学道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说 ”并不是通假字, 并不是通“悦”,“说” 是弘扬的意思 ,学先圣儒家之道,并不断的勤以修习,得道之后,难道不应该自觉地弘扬圣人之道吗?
有同道中人,听了我的学说,而从远方前来问道,还有比这件事更令人高兴的吗?向他论述了我的道,即便他没有领会,也不会感到生气和失望,因为一个人只要肯入道,即便没有明道,他也已经是一个君子了。
通过孔子的一生, 尤其是周游列国, 并不是学习了先王之道 ,自己很高兴偷着乐, 自娱自乐;而是为了弘道济世,因为当时的社会已经是礼崩乐坏了。
所以,为什么要了解孔子一生的经历,社会背景,历史脉络,不了解这些,只去读写论语解读水平就不够,没理解到孔子一生学道弘道的本质。
孔子是想自己学习之后,然后要弘扬大道,弘扬圣贤之道,弘扬礼教。所以,说他去“学而时习之”,是自己学习了之后,是想要把学到的大道弘扬出去,而不是自娱自乐。
“有朋自远方来”,这个“朋”也不是朋友,是志同道合的人;有朋友从远方听说了我的弘扬大道,听说了我的学说过来一起互相交流,那我当然就很高兴了,这时候才是真正高兴的。
所以说,从通篇整个理解儒家思想,理解孔子,对话录不是孔子写的,是他弟子写的。为什么要这个对话录呢?为了把这些学说弘扬大道给弟子,所以才有这个对话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