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书中关于读书的三个功效,分别是:找到自己的位置、想象的起点和增加认知的钩子。
① 『找到自己的位置』
它指的是一个人能够把握自己和周围空间、家人、他人的距离感,也是能把握自己和世间万物之间的合适距离的能力。再具体点,有的孩子由于高估自己,或者低估楼梯的高度,从台阶上往下跳着玩,结果骨折了;有的孩子为了好玩,往下水道井盖里扔炮仗,结果井盖炸飞,自己受伤;还有的人因不懂人际交往的边界,侵犯了别人,最后引发矛盾。
小孩子只有在各种环境中游戏,才能知道从多高的位置上跳着玩是安全的,从多高的地方跳下是危险的。如果他们玩过孩子式的摔跤,才能知道怎样摔倒伤害最小,也会知道用多大力气把人摔出去是危险的。
读书也是这样。坚持读书,让我们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其实是一种新视角、新视野和新维度。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观点,换本书可能就会被修改,甚至颠覆;很多我们早已认定的观念,通过读书可能发现那正是我们的瓶颈所在。
书是我们的大脑和外部世界联系的媒介。视野的扩展,就给我们提供了多种角度观察事物和他人的机会。学会用多种视角而非单一视角看待事物,不仅能让我们更宽容,而且能让我们找到自己和这个世界相处的最佳位置。
② 『想象的起点』
如果我们只把读书当成获取信息的方式,当不需要太多信息时,也就不会读书了。读书还有一个潜在作用是:激发想象。
早些年,电视节目是人们消遣的主要方式;而现在替换电视的是直播和短视频。这种影像类文件,能同时激活大脑的视觉区域、听觉区域、语言中枢等。再加上视频画面是源源不断地把新信息输送进大脑,因此大脑始终处于高频处理节奏下,无暇感受、无暇思考,理解也只停留在表面。
越容易获得的,往往价值不大。为了满足人们大脑的“偷懒”需要,各种视频节目平台不断提升着视频的分辨率,吸引着大众的眼球。但有研究表明,越是看分辨率高的东西,人的想象力等级就越低。而这类信息占据了我们日常接触媒介的70%以上,这个比例还在提升。
而读书时,大脑的运作方式是不同的。文字无法构建画面,而构建画面、场景、逻辑关联的是大脑。所谓一百个读者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指的就是大脑的创造性。
文字把书里的内容和读者的既有经验做了关联,触动了读者大脑中负责想象、思考和对比的区域,这就是读书带来的真切效果。
看了那么多年电视,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多少有益的改变。作为相似媒介,直播和短视频也一样。
③ 『增加认知的钩子』
对于同样的体验,不同的人收获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明明有着很棒的体验,却不能从中学到什么;有的人明明遇到了贵人却“视而不见”。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出在了认知上。
大脑就像一个感受器,上面有各种各样的钩子。虽然每个人大脑上的钩子数量不同,但可以通过读书来增加。比如从事传统销售行业,行业技能都是从老员工那里学来的,直到你读了《客户心理学》,才发现了销售还跟心理学有关;接着,又通过《销售色彩学》发现了销售和颜色的秘密;最后又从《销售天气学》中,发现成交竟然和天气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阅读,我们的大脑感受器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钩子,它们共同拉近了我们和客户的距离。
如果不读书,大脑中的钩子就会越来越少,或者即便偶然因为一些事情长了一些钩子,也会非常脆弱,挂不上太多的知识碎片。想让这个感受器复杂起来,钩子坚固起来,就需要坚持读书,让大脑感受器越来越敏感,挂得住各种各样的知识,让我们在需要的时候随时调取,这就是读书不可替代的价值。
短视频的崛起对阅读的冲击非常大。但是前者带来的益处却远远不如后者多。读书能够激发想象,提升认知,最终帮我们找到在社会中最合适的位置,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踏实冷静地稳健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