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当范仲淹写下《岳阳楼记》时,或许他没有想到会流传千古。其实,或许很多人还不知道,范仲淹写这篇文章时,压根就没有去过岳阳楼。
他是受谪守巴陵的腾子京所托,凭借想象一挥而就的。然而我们读来,沙鸥翔集,渔歌互答,岸沚汀兰,浮光掠金,如在眼前。
范仲淹为何有如此能力?
作为文学大家的范仲淹,把现实与想象中的所有美好,糅合、重组,借助思维与优美的语言表达,给我们绘就了一幅优美而生动的图画。这幅画面,既是真实的,它源于作家生活真实经历的美好,同时,它又是虚拟的,来自于想象的奇幻。
正是这种虚实的结合,加上作者开阔的胸襟与不凡的气度,让《岳阳楼记》脍炙人口,名传千古。
一个人,一个孩子,我们为什么要让他多读书?接受文学、历史、哲学等的熏陶?除了现实生存、谋生的需要,其实它更大的功用是让一个人生活得更像一个人,能享受到更多生活的幸福与美好。
一个人,生活的幸福与美好,物质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精神,是心灵。没有文学、艺术等的修养,没有一颗丰富明敏的内心,什么"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什么"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的美好,他一定感受不到,欣赏不到。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个诗和远方,应该是知识的修养,丰富的内心造就的对生活、美的欣赏。缺少了这些,在这个喧嚣浮躁的社会,生活将会更加枯燥无味。也许,这就是读书最大的价值。
读书,固然是为了现实生存、生活的需要,但从更长远来看,是为了幸福生活的需要。一个人,书读得多了,他不会过多地为物欲与现实所困,他会拥有更多的独立之意志,自由之思想,更能明辨是非善恶,行有所求,止所当止。
孔子讲,“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说的也许就是这个意思吧!读书,移其性情,改变气质,我们讲"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这个意思。
读书、语文学习,很大的一个功用是细腻、丰富一个人的情感。一个人的情感细腻、丰富了,他才会有更多的人文情怀,才会拥有更多的真善美。
有的孩子,语文老是学不好,老是体会不到文章中作者的情感,其根本的问题是书读得太少,情感粗糙,无法与作者共情,与文章产生共鸣。
有的孩子,天生对语言就要敏感一些,他的语文学习自然就要容易一些。有的孩子,天生对语言就要迟钝一些,他的语文学习自然就要困难一些。
对这部分困难的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其游戈于语言文字之中,大量广泛阅读。在不断的语言刺激之下,让他们去体会感悟,他们的情感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得以细腻,共情能力自然会得以提高。
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途经与方法能发展他们的语言,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我曾说过,
一个孩子,培养起了爱好读书的习惯,基本就培养起了自我教育的习惯与能力。一个人,拥有了终身阅读的兴趣与能力,那么,可以肯定地说,他也拥有了幸福生活的能力与勇气。
读书并不必然带来好的命运,但是读书一定能增强我们坦然面对生活困厄的信心与力量。
现在的孩子,在学习上遇到的很多问题,其实归结到一点就是书读得太少。因为书读得少,语文学不好。语文学不好,其他科也就不大可能学好。
因为书读得少,他们不明白读书是成就人生的最好捷径,难以唤醒自身主动学习的动机与愿望。因为书读得少,他们体会不到知识、理智带给自己的快乐!
当然,现在的孩子书读得太少,与我们这个社会,与我们的家长急功近利,不肯踏踏实实让孩子静下来阅读有很大的关系。
2021.2.2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