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江城子 江景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释:据《墨庄漫录卷一》载:东坡在杭州,一日,游西湖,坐孤山竹阁前临湖亭上。时二客皆有服(孝服),预(参与)焉。久之,湖心有一彩舟,渐近亭前。靓妆数人,中有一人尤丽,方鼓筝,年且三十余,风韵娴雅,绰有态度。二客竞目送之。曲未终,翩然而逝。公戏作长短句云云。
译文:
凤凰山下,雨后初晴,云淡风清,晚霞明丽。一朵荷花,虽然开过了,但是仍然美丽、清净。什么地方飞过一对白鹭,它们也有意来倾慕弹筝人的美丽。
忽然听见江上哀伤的调子,含着悲苦,又有谁,忍心去听。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这曲子,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倾诉自己的哀伤,一曲终了,她已经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
分析鉴赏:
本次写于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他的公馆位于凤凰山顶,俯瞰西湖,风景尽收眼底。
雨过天晴,他和80多岁的张仙一起畅游西湖。张先因“云破月来花弄影”,“浮萍破处见山影”“无数杨花过无影”三句,人称张三影。
上片写景,下片写人,情景交融,和婉轻倩,曲折含蓄,情韵无限。
雨过天晴的午后,水面澄澈,清风拂面,晚霞映照在湖面上,撒下点点金光。明艳的霞光里,一朵荷花翘然立于水面,在碧波映衬下,摇曳飘荡,娇艳无比。仿佛一位有韵味的女子,风姿卓越,仪态娴雅。不知从哪里飞来了两只白色的鸥鹭,在水边静默而立,似乎有无限的仰慕之意。
作者这里明写景物,实写人物。作者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将弹筝女比作出水芙蓉,洗尽铅华,洁净素雅,将湖边观看的公子比作鸥鹭,倾心仰慕,风流多情。彼此在这美丽的西湖邂逅,给人以无穷的想象。上片渲染美丽的湖光山色为下片人物的正式出场做了铺垫。
忽然,江上驶来一只彩舟,华美精致,从船上传来的筝声,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凄婉哀怨,似有无限的苦衷。这筝声让人心碎,更让自然为之动容,天空清明,云海消失,空气中只流转着哀怨的筝声。
这乐音让人不由想起湘夫人。
舜有两位夫人娥皇、女英,相传舜死后,两个夫人日月啼哭,眼泪滴到竹子上,成为斑妃竹,后来两位夫人投江殉夫,化为湘水女神,日夜悲啼。
此时彩舟上哀怨动人的乐音,不似来自人间,而是来自于湘神之手。当音乐消失,想要寻找女子的时候,人和筝都已不见,只剩下数座青翠的山峰。
词中虽未直接写女子的技艺,但却描画出众人沉浸在乐音之中,默默欣赏,暗自回味的情景。
清峰数座,倒影悠然,用景物衬托出乐音的效果,仿佛依然回荡在耳边,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琵琶行》中有“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诗句,用皎洁秋月,倒映在江水中渲染出宁静清明的氛围来侧面衬托音乐的效果,两者异曲同工,此时无声胜有声。
结尾“人不见,数峰青”,化用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诗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化用巧妙,不见痕迹。而且结构上,前后勾连,暗承“依约是湘灵”,把上下用典结合起来,“数峰青”又回应凤凰山下。雨过天晴,青峰逼人,以景结情,余音袅袅,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东坡妙就妙在将弹筝人置于明丽的晚霞中,使人物景物相映成趣,音乐与山水相得益彰。整首词意境空灵,比喻生动,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充满了情趣,意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