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开国宰相赵普,出身贫苦,从小没有读过多少书。他当了宰相后,就爱读《论语》这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并从中获取治国安邦的智慧。
赵普每每遇到国家大事或重要问题难以解决或束手无策的时候,他都会先放下来,不急不躁,把当天不能解决的难题,搁置到第二天再解决。赵普的侍从常常看到他回去后,总会从书房的抽屉里拿出一部书来认真地阅读。为了解其中的秘密,赵普的侍从便背地里拿出来一看,原来是一部《论语》。
宋太祖赵匡胤常听到有人讥笑赵普学识浅薄,因此便问赵普,赵普毫不掩饰地回答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尝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这便是“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名言的由来。赵普何以能凭“半部论语治天下”呢?南怀瑾说:“《论语》并没有告诉我们如何治理国家,更没有告诉我们什么孔门的政治技巧,它讲的都是大原则。”我想,读过《论语》的人都会赞同南怀瑾的这一观点。可见,赵普的智慧就在于善于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大原则。
世间上的任何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的,各种情况和问题层出不穷,但万变不离其中,调控、制约、左右、影响事物变化发展的大原则是不会变的。一个注重把握大原则的人,就不会鼠目寸光;不会斤斤计较;不会因小失大;不会顾此失彼;不会举轻若重;不会面面俱到,更不会纠缠于细枝末节,沉溺于琐琐碎碎的事务中,他始终能抓住事物变化发展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东西,做到处变不惊,以不变应万变,从而如赵普一样,成就一番大事业。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代风流看今朝。学好了半部《论语》,就可以治理好天下。而所谓的“学好”,并不是简单地说能熟读熟记,甚至倒背如流,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论语》,懂得了抓大放小,举重若轻。也唯有这样的人,才能成为“今朝”的一代风流人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