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如何读一本难书

如何读一本难书

作者: 鲁_锋 | 来源:发表于2018-09-07 21:05 被阅读100次

    (本文背景:我在慢学校的学习,进入第二阶段“深度学习”,学习方式是以小组形式共读一本难书。5 月到 7 月,两个月时间,我和 3 位同学一起共读了社会学经典——《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为什么要读难书?

    莫提默·J·艾德勒在他的著作《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区分了两种阅读,一种是为了获得资讯而阅读,另一种是为了增进理解而阅读。他认为前者——就是为了获得资讯而阅读——根本不能算是「学习」,因为学习在他看来是:

    理解更多的事情,而不是记住更多的资讯——和你已经知道的资讯在同一水平的资讯。

    可惜,大多数人的阅读都只是为了获得资讯,而不是在学习。虽然他们以为自己在学习。

    比如很多人热衷于听「得到」等 app 里浓缩讲解的书籍,在上下班的地铁、或是边做饭边听,很快可以听完几百本。但收获有多少呢?一本 300 页的书用 30 分钟讲完,最好让听众不遇困难、不费脑力、不打瞌睡,其过程无非是选取其中简单易懂和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和观点,略去不易理解的部分,这的确可以帮助听众获得大量资讯,却不能增进理解。

    同样,如果想增进理解,就当放下那些一读就懂的书。

    比如我曾经在大学读了四年的网络小说,几千万字读下来,阅读和写作能力毫无提高,因为它们根本没有挑战我的理解能力,也缺乏高超的文笔来感染我。非虚构类的书籍亦如此,日本作者喜欢把一个观点写成一本书,再穿插些励志小故事,易读,但低效。读上十本,其信息量也及不上一本难书。

    所以要想提高理解能力,就必须读难书,且不能假手于人,读百篇读书笔记,不如自己扎扎实实啃上一本。

    难书何以成为难书?

    难书之难,一言以蔽之,太多陌生的背景知识。包括陌生的术语、陌生的历史背景、陌生的文学形式等等。

    作者没必要为难读者。每个作者都希望并相信,自己所写的内容,是当时读者所能理解的。比如随便拿一本新出版的书,我们大多不难理解作者的观点,除非是你陌生的学科或是作者文笔实在太烂。再看《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首先它已经出版了100年;作者是德国人,与我们在空间上距离7000多公里;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令我们和韦伯看到的、听到的、思考的东西都迥然不同;最后,这是一本社会学的专著,又涉及宗教学。所以当我们拿着这本《新教伦理》的时候,韦伯不是站在我们面前,而是与我们隔着时间、空间、文化、学科四道鸿沟。

    如何读难书?换句话说,就是如何跨越这四道鸿沟,使我们来到韦伯的面前,明白韦伯的原意。这并不容易,但并非无路可走。当读完了《新教伦理》,我总结出读难书的六条建议,分享给你:

    读难书的六条建议

    1.读适合你的好书

    难书之难,如同鸿沟,但并非每个人的鸿沟都一般深浅。对一个小学生来说,《小王子》或许就是一本难书,读完这本书,他的理解能力就会提升。

    所以不用和别人比较,书的难度只要超出了你的舒适区,就是合适的。一直在舒适区阅读,往往得了一堆资讯,理解能力却没有提升。但如果难度太大,结果就是读不完,反而打击了自信心。

    第二要读好书。今天一共有多少本书?Google 图书计划的一位工程师 Leonid Taycher 在 2010 年称有 1.3 亿本。但其中大量书籍的作者都只是资讯的搬运工,思想浅薄,文笔拙劣。

    好书并不难找,每个时代、每个领域的大师,极其有限。比如《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的作者马克斯·韦伯,是19世纪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他的这本著作更是社会学的经典之作。真正的好书,经历过时间的无情筛选,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2.选择好的译本

    糟糕的译本,大大增加你读书的难度,让你读起来如嚼甘蔗渣,痛苦万分。即使好的译者,他对作者的理解,也未必是作者的原意,你不得不常常揣摩:“这真的是作者的意思吗?还是译者翻译的不准确呢?”这无异又增加了阅读的难度。所以若有可能,最好读原文,实在不行,找一本公认的好译本,值得多花些时间。

    3.追索读书目标

    读难书本身不是目标。你当在一开始就问自己:“我为什么读?我要达到什么目标?”然后带着这个目标读下去,遇到不明白的背景知识,若和目标无关,大可绕过不看,观其大略即可。若和目标有关,披荆斩棘也要弄明白。有互联网,找个知识还不简单?问题是它是否值得。

    读《新教伦理》痛苦之时,我问自己:“你为什么读?你是为了来和韦伯辩论神学问题吗?为什么纠结那些神学术语呢?”答案是:“否。我是来向韦伯学习如何分析群体的行为,学习他的思维方法。关键是他的思路、分析过程,而不是细节。”一旦想通,面前迷雾尽散。读书也有取舍,取谁舍谁,端看你的目标。

    4.专注地多读几遍

    读难书,两点不可或缺——专注和时间。既然是难书,就难以一目十行,反而一页可能要读十分钟。同时,因为难书往往逻辑缜密、信息量大,若不专注,则往往读完也是不知所云。所以若要读懂难书,最好是在头脑最清醒的时段,关上门和手机,专注地读它三十分钟到一个小时。若非如此,要不就是这本书不够难,要不就是读完如坠五里云雾。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确如此,第一遍看不懂,第二遍或许就茅塞顿开。追求“读完”,是误区。“读完”不重要,“读懂”和“读通”才重要。若真是难书,就一定要读第二遍,才能说“读懂”。因为容易懂的是“表层知识”,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却不能指导工作和生活。唯有“深层知识”,是作者对你的私语,是藏于行间的宝藏,要奋力深挖才能得到,才能成为你的知识,可以任意迁移。

    5.挪开绊脚石

    上文说过,时间、空间、文化、学科四道鸿沟,无论哪一样,都会成为你阅读的绊脚石。所以你要挪开绊脚石,就是尽可能去获得背景知识。

    《新教伦理》共读一开始,组长就分享了《刘苏里·名家大课》,其中有一课是阎克文讲《新教伦理》,彼时我对社会学一无所知,这实在的天降甘霖。阎克文是我手中《新教伦理》的译者,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兼职教授。他从一个中国学者的角度,解读了韦伯的这本经典,让我不再是盲人摸象。

    而后是书籍正文之前的序言、前言、导言、导读、导论,只有124页的正文,却有204页的前言,六位社会学家在韦伯的坟头引经据典,如果不是共读的进度,我可能会略过他们,直接读正文。幸好未曾如此。

    当我们读难书,前言、导读、导论等不能略过,因为它们会提供大量的背景知识,帮助你跨越鸿沟,它们会告诉你作者的故事和写作的意图,帮助你从作者整个学术生涯的角度理解这本著作。很多的信息都是从正文中得不到的。比如《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作者突然提到松巴特,这是谁?为什么要提他的见解呢?看了导论才知道,他是韦伯的同事和朋友,曾出版著作《现代资本主义》,挑衅说希望谁能发现“具体历史背景下相反的经验证据”,这间接促使韦伯写了这本经典之作。

    6.找到驱动力

    人类有三大驱动力,也是三大需求——自主、胜任和归属。难书,就是难以胜任的书,故而成了一个阻力。但自主和归属,仍可助你前行。自主,就是自己决定如何读,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你可以听有声书、可以放一首悠扬的音乐、可以去豆瓣看书评、可以每天读几页或是一气呵成,除了给自己一个时限,其他都自主决定。这会激发你阅读的动力。归属,就是和志同道合之人一起读,这在网上颇为容易,比如慢学校的共读,就是采用小组的形式,每周探讨一次,不懂之处相互讨论,不同见解互相碰撞,难书也就不再那么艰难。

    或许还有第四驱动力,就是找到难书和你的关联。它不是离你十万八千里的高山仰止,它是在你人生道路上的指路明灯。比如我是一个投资人,初读《新教伦理》,就发现和我的工作、生活似乎毫无关系,很快没了读下去的动力。于是我停下来寻找这本书和我的关联,在《查理·芒格的智慧:投资的格栅理论》中我找到了。芒格说:

    经济学是第一个从社会学中独立出来的科学。

    而我知道,金融学又是从经济学分化出来的。不止如此,社会学还能帮我看清股市:

    社会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中如何行动的科学,其终极目的是理解群体的行为。如果不将股市中所有的参与者看作是一个群体,我们就无法理解市场和经济的走势。只有理解了群体行为,我们才能了解市场和经济的走势。

    投资需要理解群体行为,而《新教伦理》就是韦伯对“群体行为之主观取向”的理解。你看,我从金融学的小溪逆流而上,穿过了经济学的湖泊,找到了社会学的泉眼,竟然还看到其中一把掘开泉眼的铁锨,就执在韦伯的手中。

    我手中的《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第一次,让我欣喜莫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读一本难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fyh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