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滴小祖宗啊,你怎么去动插座,不是说过……”
“你怎么又不听话,不是说了……”
“跟你说了多了遍了,你怎么还是不听,这个……”
……
这样的话,我们大人嘴里随口而出,也没想过为什么这样,反正孩子只要动了只要违反了,那肯定就是不合规矩,也不知道遵守这种约定俗成的东西。那孩子真的不懂吗,真的不知道不能做吗,那可未必。
前段时间,我带孩子去公园玩,公园里有个大滑梯,孩子们都在哪里玩耍很开心,突然从远处跑来一个孩子,横冲直撞的就上了滑梯,孩子小的,家长一看这情况就赶紧都抱下来了。这孩子从滑梯上滑下去,就接着从滑梯底部走到顶部,也就是其他孩子没法玩了。有几个大点的孩子就跟这个孩子讲道理,要分享,是公共的,大家一起玩,那孩子直接一扭头,嘴里嘟囔着,这滑梯现在是我的。
这个空里,孩子家长赶了过来,我以为会上来给大家道个歉什么的,结果什么也没说,直接站在一边拿出手机开始刷手机,我们四周几个家长对视一眼,苦笑。人家说有什么样家长就有什么样孩子,真的是不错,家长从来没有意识到孩子的问题,孩子也就自以为是的正确。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孩子无礼,大人直接无视或者认为小孩子嘛,但是没有看到这个事情深层的规矩问题。
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个规矩到底应该怎么立,很多家长并不了解。很多家长说,我给孩子立规矩了啊,让他出门打招呼,让他自己穿衣服,让他……,那我想问一下家长们,孩子懂这个规矩吗,知道规矩的含义吗,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吗?家长可能会反驳,就是给他立规矩让他遵守就行,哪有那么多为什么,那我问你,他都不知道为什么要立规矩,他为什么一定要遵守呢,再说了遵守了有什么好处?
规矩,并不是限制自由,也并不是限制行为,它是为了让孩子更加适应这个社会适应这个人类大环境,它的目的是让孩子更加独立,并且我们家长顺应孩子的独立发展。回头看看我们制定的那些“口头”规矩:你得这样……你得那样……你不能这样……你不能那样……孩子问为什么,解释就是这是规矩,你得听。得,孩子吃个哑巴亏,还是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
做事有张有弛,立规矩也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既然规矩是给孩子制定,那在立规矩之前需要先来了解孩子的需求和感受,这样规矩才会合情合理,才不会出现用“强势”压制执行的情况。那孩子的需求和感受从哪几方面了解呢?
一、认同与肯定
孩子与大人一样,需要得到认可。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中通过自己的一些努力或者行为,完成了某项内容,就会寻求我们的认可,如果作为家长的我们没有及时给予认同肯定,孩子即使不说,心理肯定会有所难过,并且在下一次同样的事情完成以后,可能就不会愿意跟我们分享,也会感觉规矩其实就是一种限制和敷衍。
很多家庭都在使用一个图表的工具作为规矩的一个执行目标,图表上面列着很多项目,像刷牙、洗脸、梳头、做作业等等,都是与孩子的生活与学习息息相关的。使用方法也很简单,达成了某一个项目,那就在后面对应的位置贴上奖励图标,如果集齐多少个图标可以换一个什么奖励。
第一次见到这个图表时候,我也感觉很棒,基本把孩子的生活各方面都包含了,但是后来仔细想了一下,图表有点不太对。因为图表上面只要孩子的各种习惯,却没有大人的内容,并且真的是把孩子整个的都包在了里面,没有一点余地可言,至少外表看上去是冷冰冰的,不具备家庭的那种温暖,只是一个目标牌而已。
规矩制定的并不是一个冷冷的东西,它是经过了家人的讨论最有利的然后生效的内容,并且规矩也不仅仅是给孩子制定的,也包含了对大人的约束与限制。举个例子,孩子在写作业,作为家长应该在做什么,看电视,刷手机还是玩游戏?当然不是,应该是同样的在学习或者看书,从事一种对等的内容,这样的表现是给孩子一种安定,会感觉到家人与自己一样,这是认可的一种表现,另一方面家长也起到了以身作则,潜移默化。
二、重点关注,不敷衍
孩子单纯,做事情会很简单,不会考虑的如同大人那样周全,他们只是用自己能够想到的认为合理的方式博得家人或者其他人的关注。这个时候,作为家长肯定是给予鼓励与支持,并且也根据孩子的言行进行重点关注,孩子感觉到的才是规矩真的有作用,也一样得到了爸爸妈妈的关注,自己做的有意义。
前几天,吃过晚饭,我工作有点忙就在那里整理电脑上的资料,孩子自己玩积木,这一切很美好。忽然,孩子大喊,妈妈,妈妈,你快看我的新造型。我当时正忙着计算数据回复信息,就扫了一眼接着头也没抬的回答说,很不错呢,孩子不干了,说,妈妈,你都没有看,就说好,这是不是没有规矩。我一想也是啊,每次我要是讲什么东西孩子走神我都会威胁他说,你看看你都不听,那我不讲了之类,现在他让我看他的作品,我只是敷衍,是不是一个道理。
孩子与我们大人一样,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与尊重,而我们制定的规矩一定要考虑对孩子的关注度,并不是制定了规矩,就只是执行不看过程,不考虑实际情况,不去看孩子到底是怎么做的,这样的话规矩就没有什么意义了。给孩子立规矩,是为了更好地让他们得到关注,也为了让他们更好地长大。
三、用心陪伴,给予安全感
孩子是上天赐给我们的宝贝,他们选择了我们作为他们的爸爸妈妈,我们应该心怀感恩。他们的到来,既给我们带来了痛苦、忧伤,但是也不可否认的是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欢乐,还让我们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在人世间进行修行。
但是我们常常在养育他们的过程中,用我们自以为是的方式教导,让他们时而恐惧,时而愁苦,更甚者出现抑郁、胆小,充满了情绪多变与敏感,生怕我们不再关心呵护他们,孩子小心翼翼的照着我们的不管对错的内容去做,一旦出错,就会自己内疚不已,心惊胆战。
有个朋友跟我说她家孩子这段时间莫名的敏感,一丁点声音就会吓一跳,自己声音稍微大一点,孩子就开始偷偷抹眼泪,都不知道怎么跟孩子交流了。朋友去询问孩子怎么回事,孩子也不说,郁闷的不行。我建议她回想一下孩子出现这个情况之前发生了什么事情,是不是有什么行为让她产生了阴影,或者说过什么话让孩子害怕。朋友自己想了想说,就是之前说过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啊,真想把你跟XX换一下。其实当时也是随口开玩笑说的话,并不是对着孩子。
朋友就这个话专门跟孩子去聊天,孩子一听朋友说这个,“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哭了很久很久,朋友这才知道孩子是委屈着憋着,害怕真的被换走,但是又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让妈妈高兴不把自己换走,就天天小心翼翼的害怕妈妈生气,害怕妈妈发脾气。
这样的情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面应该发生过,但是大人以为得玩笑,孩子却会当真,因为孩子的世界里面,父母就是天,就是他们的顶梁柱,就是他们一切快乐的源泉。
我们制定规矩的前提一定是保障孩子的安全感,能够真正的从呵护和陪伴孩子的角度出发,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这样孩子才会愿意遵守规矩,愿意为了这个规矩约束自己。家长更是应该从自身反思,不拖孩子后腿,积极地支持和保护孩子。
四、最终的知情权
无论多大,孩子在父母的眼里都是孩子,但是对于孩子而言,既然规矩是制定给自己的,那孩子就应该拥有知情权,知道规矩的由来,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内容,而不是家长的“一言堂”。
前几天表弟跟我抱怨说,孩子怎么天天十万个为什么,真的是超级烦。我说他十万个为什么是孩子好奇探索啊,那不是应该的吗,你烦什么烦。表弟说,真的是现在赶紧没有学问都快被问傻了,以前听相声里面说孩子问父亲问题,父亲答不上来就进行逃避不敢回家,当时感觉真可笑,怎么会这样的,结果现实里面真的是这样,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要大过于成年人,而成年人没有耐心又解释不了,只能一言以蔽之,这就是道理,或者我说的就是对的之类的,堵上孩子的嘴巴。
对于规矩的定制,里面肯定会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我们大人看来是很合理的,但是对于孩子而言,要考虑他的年龄和实施落地程度,需要跟孩子进行沟通,至少让他在现阶段了解问题的原因,等他慢慢长大,再慢慢的告知后续问题答案。
知情权是孩子对于制定规矩的一项权利,我们作为大人不能全部剥夺,至少在某些方面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和支持。
制定规矩是一个简单而复杂的过程,中间可能会有N多次的质疑与反驳,也有N多种火花的碰撞,但是无论怎么样,制定规矩前提是得到孩子的支持,并且孩子参与其中,一起讨论,这样后续在实施规矩时候才会有意义,并且孩子也会有动力。
规矩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目的,所以我们的规矩是具有人情味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微调的规矩,最终结果都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成长,让家长更好地修行,让家庭更加和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