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欢迎点击加入本人旗下简书会员:风清不扬81,福利相当多,不信你试试】
话说童生周进在一帮生意人兄弟的热情相助下捐了监生,就正好碰上“宗师来省录遗”。
过去考生参加科举,考试要是过了关,那么这场考试的主考就是你老师,终生都不要忘了你是某某老师通过某年考试把你选拔出来的。附带说一句,会试考中以后都要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之后就是进士,所以进士及第也称为“天子门生”。
一省分管教育的领导也就是学政,在明朝叫提学道、在清朝叫学道,当然是省内重要考试的主考,所以俗称为宗师。学政或俗称的宗师在三年任期内,依次到本省各地举行院试,称为案临。这院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岁考,对全体秀才进行考试并评出六个等级,除了中间档次以外,其他档次都应当有赏或有罚,所以别以为考上秀才就是进了保险箱——其实每年还是要年审的。
另一种情况就是科考,选拔优秀的秀才建立名册,送去参加乡试。明朝科考的做法是对岁考前两个等级的秀才进行再考试,再分六个等次,但这时大家水平都比较高,实际一般只分前三个等级,后三个等级可以没人——最终允许参加乡试的就是科考中的一、二等。当然院试附带的任务就是收考童生,并从童生中录取秀才,这是另一场考试,是相对于县试、府试而言的院试。
录遗呢?就是学政跑了一圈,各地科考结束,最后总有因为某些特殊情况而没赶上考试的人吧?那就到省城去,宗师再给你们集中搞一次补考,争取把可能遗落的人才全部纳入进来——看这制度设计得多么科学和人性化。所以要是深入研究中国科举的细节,其实都是实践中不断完善的制度,不要因为八股文名声臭,也不要因为我们正在读讽刺科举制度的小说《儒林外史》,就觉得科举制度一无是处。
回到小说《儒林外史》,童生老周刚买了监生资格,就赶上省里科考的补考,结果录了个首卷,意思是就得考得很好呗,自然得到乡试资格。随后老周接着参加乡试,去了自己曾经打滚哭过一场又一场的省城贡院。只见小说中写道——“到了八月初八日进头场,见了自己哭的所在,不觉喜出望外。自古道人逢喜事精神爽,那七篇文字做的花团锦簇一般。”结果考得很好,“直到发榜那日,巍然中了”。
这下不得了,六十多岁的童生周进,翻身做了举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