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赶在上映的第一天看电影,并不是因为这是期待已久的电影,仅仅是我抢到了一张特惠票,没错,就是这么庸俗的原因。在抢到票之后,我才看了一些宣传片花。
电影开始之前,刷了一下评分,打眼看去,评分不高,评论也不太妙,心下已经做好了烂片的准备。不过,对看电影这件事来说,我不专业,对电影的评价标准也仅仅是自己是否喜欢,也就是是否对自己的胃口。正如元旦前的《妖猫传》,我就是喜欢盛唐气象,就是喜欢大场面的东西,就是喜欢这种带着玄幻气息的“史味儿”,那我就觉得这电影不错;元旦后的《前任3》票房很高,但我对这类的电影就是不感冒,那我就觉得这电影不好看。毕竟本来就是休闲娱乐的事儿,何必非要用专业的眼光来分析呢?专业的事儿交给专业的人去做,我们参考参考就行,电影看了有什么感受,是不是喜欢,都是我们自己的感觉体验,私以为这份体验最重要。
所以,我来说说我看完《无问西东》的观影体验。
一开始看,特别担心四个时代的故事放在电影里讲,我会看不懂。但还好,看完之后,我都能明白。这个电影之所以不被好评,有原因是它其实拍成了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献礼片。有原因是四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太牵强,有原因是牵强的故事里大撒鸡汤。好了,这些不太好的地方,我现在回想起来,的确是这样。四个故事最大的线索就是清华,20世纪20年代的清华、20时间30年代的清华、20世纪60年代的清华、21世纪的清华,故事里的角色也大部分都是清华学生,所以有人戏称,这个电影讲了清华毕业生的故事。四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是不高明,谁的老师、谁的学生、谁救了谁、谁又成了谁的父母,这样的好处是几乎所有观众都能看明白。四个故事不论是哪一个,台词里总是充满了“鸡汤味儿”,但刚好我最近需要点儿。
对,接下来我就想说说我喜欢的部分了,如果你是非常不喜欢这部电影的,请回吧。
静坐听雨
电影在王力宏扮演的沈光耀出场时,我都是抱着无感的态度。一看王力宏的脸,我想,这大概又是一个把男神拍成男神的电影了。直到西南联大雨中的课堂开始,我开始喜欢这部电影了。因为雨水打在屋顶铁皮上噪声太大,老师索性让学生“静坐听雨”。几个字一出,给我的感觉就是——这很西南联大,的确是那个时代老师的风格。
“这个时代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从自己的心里给出的真心”
飞行战队的头头来学校招飞行员说了这番话。当然,让我感动的不是这句话,而是王力宏扮演的沈光耀给孩子们空投食物后,发现自己的队友也来了,给饥饿中的孩子们投下了大量的食物。我一直对这种原本是孤军奋战突然有人支援的镜头没有抵抗力,不管孤军奋战的是真实的战场还是虚拟的理想。上一次看见这种镜头还是大鹏的《缝纫机乐队》里,当两个骑行者拉着缝纫机乐队的大旗骑行过北京的大桥时,感动的不只是宫哥。不管哪个时代,都会有孤军奋战的人,为生活为理想,为了Love &Peace,如果是你,当你在某一刻突然发现自己已经不是一个人,自己的所作所为终于被理解被支持,内心一定会掀起一场海啸般的触动。
“享受人生的乐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和喜欢的女子结婚生子”
这是沈光耀的妈妈对他说的话。话一出口,我听到后面的妹子惊叹了一句:“好开明的妈妈。”别说在那个时代了,别说在那样的大家庭了,就是现在,有多少家长还是做不到如此。就算抛开家庭的束缚,也有很多人做不到这样,当然,想要诗和远方,得有钱和能力。
“置身于忙碌之中是麻木的踏实,但不是真实的,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和对自己的真实。”
这是另一个片段中,清华大学的校长梅贻琦对陈楚生扮演的吴岭澜说的话。国文和英文能拿满分的吴岭澜物理却是不列,凭着“好学生都学实科”放弃文科,由此陷入了苦恼。生活中我们常做着自己不擅长的事,仅仅是因为大家都说应该这么做,但记住要对自己真实。
如果提前了解我们的人生,你是否还有勇气继续下去?
这是影片在一开始就提出的终极人生大问题,也是影片最后张震扮演的张果果还在思索的问题,正如他所思:世俗太强大了,强大到我们生不出改变它的勇气。产生了这种勇气的表现是什么呢?影片给出的答案大概是真实——Be real。20世纪20年代,吴岭澜要真实地面对自己读书的目的;30年代的沈光耀要真实地面对自己的理想;60年代的王敏佳、陈鹏要真实地面对自己的爱情;现在的张果果要真实地面对生活中不确定的诱惑或是闪光之处,要真实地做让自己感到快乐和开心的事情。所以,我在这个影片中看到的是导演要告诉我们的真实,尽管影片中的主角都不是真实存在的。
影片的专业性问题就不说了,比如演员的演技、取景和音乐插曲,说说其他几个让我感动的地方。
沈光耀的妈妈在他牺牲后翻看他的画册的时候,我哭了,尤其是最后一幅,我听见影院不同角落里都传出了抽纸的声音,想必被感动的不只有我一人。再有就是张果果救助的那一家人终于见到他的那一幕,在听了Robert被自己所帮助的人赖上之后,张果果也以为自己捡了个大包袱,但是四支胎毛笔一出现,感动的又不只是张果果了。想起来前一阵子看到的一句话,“既要相信世界的好,更要明白江湖的恶”。我觉得将“更”换成“也”也许更好。“好”与“恶”从来都是相对的,一件不确定后果的事只有当它发生了,你才能判断它产生的结果的好坏,好坏的概率是平均的。
影片还有一个巧妙之处,就是片尾的设计。当大家都以为结束的时候,片尾开始对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左右的“风流人物”的介绍,他们在电影中一闪而过,不是主角,甚至没有台词,但是他们却被安上了真实人物的身份。原本影片中被观众忽略的部分被单独拉拽出来,提醒着观众:“嗨,朋友,他就是谁谁谁,你刚才没注意吧!”影片中角色的弱化和真实存在的强调形成了对比,我看的那一场,除了前两排没坐满,所有人都是看到片尾的最后“谨以此片献给最珍贵的你”才开始起身的,这是我看的为数不算多的电影以来第一次遇到。片尾设计的小心机成功吸引了观众的注意。
以上就是我的《无问西东》的观影体验,文笔烂,没条理,这已经不是一个“不专业”就能掩盖的了,可是这就是我的真实体验,你有什么体验,电影好不好,问自己。
当然,我会继续努力的,毕竟努力通常能够成为使人感动的理由。
(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