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作者用14篇论文抓取乡土社会典型特征进行社会分析和比较,为我们揭示那些约定俗成的事情从何而来。我在这里列出了一些身处现代社会中可能会偶感疑惑的问题,让我们试着在这本书里寻找答案。
1.“我们大家都是熟人,打个招呼就行了,还用的着多说么”,为什么城市里这种场景越来越少,邻里来往也越来越少?
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大多数人生于斯,死于斯,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周围的人甚至几代人的背景,行为上的约定俗成以及长久的熟悉才产生了这种信任以及比法律还有力的约束。
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社会,即便邻里相处几年已经很“熟悉”,社会变迁快,圈子不稳定,不会形成礼俗社会所有的约束,因此行为上需要靠契约的方式进行法律制约。
2.乡土社会“文盲”多所以就愚昧吗?
从空间来说:文字是交流的工具,由于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通常进行面对面沟通,又有很多约定俗成的“行话”,他们对文字的需要比较少,才有了文盲多这样的特征,这就像城里孩子五谷不分一样,并不能说是智力问题。
从时间来说:乡土社会是个文化、知识、习惯变化很小的社会,无需记载即可代代相传。每日的生活因循不变,也没有太多纪录的需要。中国的文字发源自庙堂之上,而不是从基层乡土社会而来。只有在乡土性的基层发生变化后,文字才能下乡。
3.中国人为什么“各扫门前雪”,“树倒猢狲散”?
如果说西方团体格局就像一捆捆扎清楚的柴,我们中国的差序格局就好像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如果你的能量大,你的势力范围就大,社会圈子中能力大的人就多,并且进一步扩大你的势力范围。
而关系网中的联系就是“人伦”。孔子说“推己及人,克己服礼,就是说先修身,再影响他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这样一个推的过程。
4.为什么中国乡村都是大家族,而且有些重男轻女呢?
中国家族制是以父子为轴继承下去的长期事业组织,西方是以夫妻为轴的临时生育组织。
中国家族具有生育功能,同时还具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功能。因此为了要经营这些事业,家的结构就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需加以扩大。而且但凡政治、经济、宗教等事物都需要长期绵续的,这个基本社群绝不能像西方家庭一般是临时的。
5.为什么中国乡村社会的两性关系不像西方社会一般在表面上流露?
据上所述,乡土社会的大家族是个事业单位,因为除了生育功能又融入了其它功能,就必须考虑效率,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得宽容,于是就有了夫妻纲常,三从四德,亲子服从这些,男女之间的矜持和保留也是在这种社会中养成的性格。
6.为什么乡土社会的婚姻往往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因为乡土社会是事业型的,需要纪律维持,而纪律排斥私情。如果要维持固定的社会关系,就得避免感情的激动。
然而男女从生理心理上都是不同的,从相异的基础上去求充分了解是困难的,是阻碍重重的,因此恋爱是一项对未知的摸索,它是生活经验的创造,但不是经济的生产,不是个事业,可以说这个过程是毫无成就的。依照现代文化来看,男女之间感情激动的发达已使生育的事业摇摇欲坠。
乡土社会并不需要自由恋爱去创造新的社会关系,他的社会关系是生来决定的,也不希望被破坏。因此有了“男女有别”,生活和心理上都加以隔离,使男女按照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事业。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