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会爱语,享受亲密——亲密关系共学营第一次答疑分享

学会爱语,享受亲密——亲密关系共学营第一次答疑分享

作者: 登木的小猴子 | 来源:发表于2022-01-21 18:11 被阅读0次

    一、简单说一说我为什么会特别关注亲密关系:

    刚毕业的时候,我从事了专业对口的工作:化工研发。在实验室做小试的时候还比较顺利,后来做进车间做中试就受不了了。车间的工人们个人防护做得很不到位,跟他们说了还不听。其实他们每天都会接触到有毒的化工原料,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认识,他们自己并没有引起重视,难怪附近的居民区已经成了“癌症村”。我自己保护得严严实实的,在他们中间反倒格格不入,后来就离职了。

    在做第一份全职工作的时候,周末我在附近的教培机构做兼职,上初高中英语和化学课。跟学生在一起的时间很开心,能给他们讲一些他们老师都没有讲过的学习方法,我也很有成就感,所以决定全职转入教育行业,加入昂立集团,成了一名学科教师。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根源往往不在学生,而在家庭教育。所以我把工作重点从学科教学转向了家庭教育指导,想要通过“教家长”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

    跟家长接触多了(更多的是妈妈们),我又觉察到,很多家长自己的生活都一团乱麻,并没有太多心思来学习和实践家庭教育方法,她们只是把自己对生活的不满转移到了孩子身上,想要通过控制孩子来找回一点掌控感,孩子就成了背锅侠。

    所以,帮助妈妈们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是帮助孩子的根本。只有身心舒畅的妈妈,才能有好的状态呈现给孩子,才能挪出精力来关注孩子的真实需求。

    而妈妈们身心舒畅的根本,在于妈妈们的自我成长,以及基于自我成长之后收获到的、相互滋养的亲密关系。

    这也是我自己实践探索之后得到的结论。前几年我专注于研究家庭教育的时候,也把学到的很多方法用到自己的育儿过程中,但是得不到宝爸的认可和支持,孤军奋战非常辛苦,还经常被扯后腿,不仅带娃不见效,还会因为着急上火而忍不住吼娃,跟我的初衷简直南辕北辙。

    后来,我把注意力从孩子身上转到了自己和伴侣身上,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学习和亲密关系的经营。虽然这样减少了陪孩子的时间,但是我发现,孩子看到我跟他爸天天腻腻歪歪,他也没什么意见,反而自己玩得很好,独立性变强了,情绪更稳定了,比我天天盯着还要发展得顺当。

    看来老母亲以前真的是太自恋了,真是育儿不如育己,先把自己理顺了才是最重要的。

    而且,在我跟他爸关系更亲密了之后,宝爸不再有“被抢了老婆”的吃醋、哀怨,跟儿子的关系也越来越和谐了。我以前求而不得的东西,现在不求反而得到了。

    事实证明,研究亲密关系比研究育儿理论更重要,而且是有严格先后顺序的。所以我主动参与了这期亲密关系主题共学的幕后策划,在输出的同时,也有了很多新的收获。

    共学营的打卡作业我一直都在看,写得都非常认真,写出了很有画面感的生活场景,写出了真情流露。

    为了准备今天的答疑,这两天还特地重新看了一遍,截取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摘录下来,打算选择一些共性的问题来做解答。

    然后我发现,虽然大家讨论的事情不同,有的是因为婆媳矛盾,有的是因为育儿理念,有的是因为喝酒应酬……然而

    二、幸福的关系和不满意的关系之间,最明显的区别还是在沟通模式上。

    沟通良好的伴侣之间,不管遇到什么矛盾,总有办法化解。而沟通不良的伴侣之间,一件芝麻绿豆大的小事也会升级成激烈的对抗[裂开]。

    研究表明,沟通良好的夫妻比起经常发生误解的夫妻更加幸福美满。事实上,研究者只要观看婚姻冲突录像的开头三分钟,就能以高达83%的正确率预测哪对夫妻会在6年后离婚。

    我在平时的咨询中也深刻感受到了这一点,同样一个生活场景,不同的伴侣会采取不同的沟通模式,结果也截然不同。

    在上一期的悦读阅己读书会中,咱们共读了《亲密关系》,第5章里提到

    三、几种常见的沟通不良行为:

    1)首先是在表达方面。

    A、不幸福的伴侣在表达方面的问题在于“不聚焦”。

    当他们对某件事不满意的时候,很少能准确描述,而是倾向于“数怨并诉”,也就是同时谈及几个问题,最常见的是“翻旧账”。“翻旧账”会让自己的指责看起来理直气壮,但对解决问题有百害而无一利。

    为什么提倡不要“翻旧账”呢?因为同时提到多个问题不仅会让双方压力越来越大,陷入沮丧情绪中;更重要的是,问题太多会模糊焦点,使得本来最关注的问题反而被掩盖,导致谈话偏离主题,从现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到了过往没有解决的问题中,以至于谈话从来不能在一个问题上维持足够长的时间,结果就是一个都解决不了,问题越积越多,下次遇到其他问题时又再次被“翻旧账”提出来,进入恶性循环。

    幸福的伴侣懂得在出现矛盾时聚焦于当前这一个矛盾,一次只解决一个问题,这样就高效得多。

    重话三:一次只解决一个问题!

    B、另外,还有一个书中没有提到的表达问题值得重视,就是“不明确”。

    不幸福的伴侣经常提出“我不想……”、“我不喜欢……”,要求对方“不要做……”,却很少直接提出“我想要……”、“我喜欢……”、“我需要你做……”。也就是说,只有否定,没有指引。这不仅会让伴侣感到被批评、被排斥,而且对如何改善也不知所措,感觉自己在这段关系中非常失败。

    关于如何“明确”,答疑后半段咱们再详细说。

    2)其次是在倾听方面。

    不幸福的伴侣很少有耐心仔细思索伴侣说的话,反而很快得出结论(通常是往最坏的方面想),并根据自己的猜测来行动。

    A、第一种表现是“读心术”。

    就是想当然地认为不需要询问就可以理解伴侣的思想、情感和观点,并且常常以挑剔和恶意的方式来解读伴侣,就连中性或积极的动机也被解读为居心不良。

    中文里有个词叫“猜疑”,曹操是最典型的代表。曹操败逃时躲在朋友吕伯奢的家里,吕伯奢出去了,家人磨刀打算杀鸡宰羊款待曹操,曹操听到铁器碰撞的声音,误以为是想谋害自己,于是在夜里杀了吕伯奢的家人。

    亲密关系中的“猜疑”虽然无关生死,但也是一种伤害伴侣却不自知的暴力行为。

    举个常见的例子:打电话给队友,没接,看时间估计他在应酬。这时候你会怎么想呢?

    有的伴侣会想“跟朋友聊得太投入了,没听到电话铃”“有上司在,不方便接听”。还有的伴侣会想“肯定是故意不接”“知道我不让他喝酒,一喝酒就躲着我”“会不会是有不合适的人在旁边?”

    前面一种想法,既是宽容了对方,也是解放了自己。后面一种想法,是一种“有罪推定”,既错怪了对方,也让自己的情绪陷入低谷。

    B.第二,不幸福的伴侣比幸福的伴侣更多地以消极方式打断对方。

    如果是为了表示赞同或要求解释而打断,并不会引起人的反感。但如果打断谈话是为了表示反对意见或转换话题,就会显得非常不尊重伴侣。

    C、第三,不幸福的伴侣习惯于在对方说的内容中“挑刺”。

    关注的重点不是肯定与对方一致的意见,而是喜欢用“不过”、“但是”来强调自己的不同意见。

    D、第四,不幸福的伴侣还会“反向抱怨”。

    避开对方关注的问题,不肯正面回应自己的不足,而是用自己的抱怨来应对伴侣的抱怨。

    一个说“今天轮到你洗碗,你怎么还不洗”,另一个说“昨天轮到你,你也拖到很晚啊”这不仅解决不了当前的问题,又引发了更大的问题。

    3)最后是在情感方面。

    不幸福的伴侣在交谈时表现出消极情感。

    破坏性的沟通通常以批评开场,攻击伴侣的人格,而不是针对引起抱怨的具体行为,也就是批评时“对人不对事”。例如看到伴侣葛优躺刷手机就说“不上进”。这样的批评是不公平的,通常引起伴侣的防卫反应,找借口、反向抱怨,激烈地发起反攻,以保护自己免受不合理攻击的伤害。

    当情况继续恶化时,伴侣可能会出现拒绝回答问题或者拒绝合作,像是在两个人之间建了一堵石墙一样冷漠。当这样的防御也不起效的时候,最终可能会出现毁灭性的交战状态,不再顾及情面,完全咄咄逼人,直到关系破灭。

    以上不良沟通行为概括到一张图里,我们可以用来提醒自己避免踩坑:

    不良沟通行为

    我现在已经尽量避免了,但是情绪不好、非常累的时候还是会不注意地踩坑,幸好我家队友也学会了不接招。

    上面这些不良沟通行为是如何破坏亲密关系的呢?我们来看一个《暴力循环圈》(引用自古典《个人发展共读会》):

    暴力循环图

    在一段关系中,当其中一个人的某个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ta不想面对自己的脆弱,或者没有觉察到这个需求,此时向外归因是相对更简单的方式,于是ta产生了负面情绪,并开始用乱贴标签、比较评价、推卸责任、强人所难等方式,试图让对方看到自己的需求。然而对方接到这些的时候,根本无法解读出需求,只感觉到被攻击,从而引发反击。这样,一个互相攻击的8字循环就产生了。

    例如,当一个妻子忙完一天的家务,已经非常累了,需要好好休息一会儿。但孩子还缠着她。此时她看到伴侣正歪倒在沙发上刷抖音。如果妻子不直接表达自己需要休息的需求,而是把自己的辛苦归因于丈夫,她可能会说“你怎么这么懒”,“别人家老公回来都陪孩子,就你只知道刷手机”,“我这么辛苦都是因为你”,“你给我现在就关掉手机,陪孩子写作业去”……负面评价+强制指令,这些话语像刀子一样对伴侣投射过去。

    作为丈夫,被无辜插了一刀肯定是不爽的。如果他不能冷静下来思考,意识到自己需要休息、需要被尊重,只用本能的反应,就会同样把“飞刀”丢回去:“我看个手机关你什么事”“别人家都是妈妈陪孩子写作业,为什么你不陪”。

    就这样你来我往,每个人都被“飞刀”戳伤,又再把“飞刀”丢回去,最后两个人遍体鳞伤。这就是暴力沟通的恶性循环。

    四、暴力沟通的恶性循环最初是从哪里开始的呢?

    其实并不是从批评对方开始的,而是从忽视自我开始的。

    对于女性来说,忽视自我的情况尤其普遍。长期以来,女性的形象就与照顾他人、自我牺牲相连。在社会文化的熏陶之下,女性也已经把照顾他人视为自己的最高职责,因而学会了无视自己的需要。

    如果从小就是一个被忽视的孩子,情况会更为严重,我们可能会默认自己是不重要的、自己的情绪是不合理的、自己的需求是不会得到满足的。这种“被害妄想”使得我们无法暴露自己最初的情绪,无法直接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而不得不用一些“理由”来包装。

    最常见的就是化脆弱为愤怒,用怒气来武装自己,好让自己有胆量说出来。而说也不敢直接说自己要什么,或者已经没有能力辨别自己真的想要什么,只好指出对方的不是,好让自己显得毫无责任,非常有理,可以占领道德的制高点。

    但问题在于,这样模糊而负面的语言会引发两个问题:1.让对方搞不清楚我们到底想要他做什么;2.让对方产生抗拒心理。所以对方既不知道如何满足我们的需求,又反过来攻击我们。

    这就是为什么,爱别人首先要学会爱自己;如果做不到爱自己,也就没有能力爱别人。

    我们都是人,我们都有需求,这是合理的。只有不用“神”的标准要求自己,才能做到不用“神”的标准苛责别人。就像我经常说的那句,“能放过自己,才能放过别人”

    五、如何做到“非暴力沟通”呢?

    那就要跟“暴力沟通”反着来,不是向外归因,而是先向内觉察,再向外表达。

    刚才那个“飞刀循环”的8字图,也要反着来:

    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可以按以下四个关键步骤进行:观察、感受、需求、请求。

    1)观察

    描述观察到的事实,不带自己的评价。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关于“事实”与“评价”的区别,这里借用一首诗来让大家感受一下: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

    “评论”中经常包含形容词、包含过分概率的对频率的描述。例如“你是个自私的人”、“你总是不接我的电话”,与之对应的事实可能是“你只拿了自己的筷子,没有帮我拿”、“你昨天三次没有接我的电话”。

    事实是清晰的、客观的、中立的,不会引起反感和反驳,并且能使谈话聚焦到具体的事情上。

    2)感受

    与观察到的事实相关联,表达自己的情绪、知觉。

    伴侣之间互相袒露自己的感受有助于促进亲密,敢于展现自己的脆弱会赢得伴侣更多的信任与支持。而压抑感受会让我们处于一种防卫状态,让伴侣感受到不友好、不信任,从而用同样不友好、不信任的方式对待我们。

    相比形容感受的词汇数量,我们用来描述观点、评论他人的词汇要多得多。所以“感受”常常和“想法”、“观点”混淆。

    感受可以表达为“我感到……”,而想法应该表达为“我认为……”。

    例如,在一个评价前面加上“我觉得”,这就是用观点冒充感受。例如“我觉得自己是个彻底的失败者”、“我觉得你不在乎我”、“我觉得这样做根本没有用”,与之对应的“感受”可能是“这件事没做好,我感到非常沮丧”、“我感到很伤心”、“我对这个解决方案没有信心”。

    再比如,“我觉得你应该……”“我觉得我被……”,其实都不是“我觉得”,而是“我认为”,也都是用观点冒充感受。

    当我们想要表达观点时,尝试挖掘一下观点背后的感受,可以尝试用以下词汇来表达:

    表达感受的词汇表

    3)需要

    需要是引发感受的根源。

    当我们通过评判、分析或判断等方式间接地表达自己的需要时,对方很容易认为我们在批评、指责他们,并随之启动自我辩护和反抗。

    我们越能直接说出感受和相关联的需要,对方也越有可能对我们做出善意的回应。一旦我们开始谈论自己的需要而非相互指责,我们的注意力就会聚焦到如何满足需要,而不是互相攻击。

    正如前面提到的,很多女性并不相信自己有权满足自己的需要,习惯于忽略自己的需要。但压抑需要并不会让它消失,反而会让它以更加强烈的、具有破坏性的形式表达出来。压抑需要的人往往会找各种理由尝试证明自己“应当”获得某种权力,用攻击来掩盖自己的心虚。

    “需要”和“想要”不同,“想要”可能是已经想到的用于满足需要的某种方法,不一定是合理的,也不一定被接纳,而且通常有其他替代方案。例如“我想吃一顿大餐”“我想有人陪伴”。

    而“需要”是人类共有的,例如生理方面的需要,"食、色,性也",例如前几天的拓展中我们提到过“人类三大核心需求”(自主感、能力感、归属感)。每一个“需要”都无可替代,人人都有这些需要,所以不会被反驳,是很容易被理解和共情的。

    4)请求

    为了使需要得到满足,我们要清晰地表达一个明确的请求。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请求他们去做什么,而非不要做什么。

    与“不良沟通行为”相反,我们需要使用正向、具体的语言来表达请求,不要翻旧账,也不要扯东扯西。

    提出请求的难点在于,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要对方做什么。

    比如,在恋爱中,女生可能会对男生说“我需要你爱我、疼我”,这个请求就太模糊了。

    为什么女生不直接说呢?因为直接说出来可能是这样的:“我实际上想要的是,即使我还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你也能猜到,并且无条件地满足我。”

    这样的请求,一旦女生意识到了,她肯定不好意思说出来。因为,找到这样一个人用这样的方式来爱自己是不可能的。这不是对一个凡人的要求,是对一个天使或上帝的要求[破涕为笑]。

    我们往往会用模糊、抽象的语言来掩盖操控对方的意图,好让自己的诉求看起来不那么不讲理。

    努力表达明确的请求,最首要的作用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对自我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我们的要求是合理的吗?我们真的想要对方这样做吗?如果对方真的这样做了,我们自己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例如今天的课程中,妻子抱怨丈夫不上进。那如果丈夫上进了,一心铺在工作上,花更多的时间加班、应酬,这是妻子想要的吗?她会不会又抱怨丈夫不关心自己、不陪伴家人?

    如果明确提出这位妻子的请求,她可能会说:“我想要你既赚很多钱养家,又有很多时间陪伴我,还要花很多时间做家务、带孩子。”这同样也是很难说出口的,所以相对来说,抱怨会更容易一些,抱怨后面隐藏的可能是非常贪心的、不合理的要求

    所以,这一点我们自己要先想清楚:我们到底想要对方为我们做什么?怎样的请求对伴侣来说是合理的、可以做到的?

    “人间清醒”的另一面是“自我全责”,“成熟”的另一面是“不能任性”、不开心[破涕为笑]。

    关于请求,还有一个要注意的,是与“要求”相区分。

    “请求”是开放的,是允许拒绝的,“要求”相当于“命令”,是强制的。如果对方会因为没有答应我们的请求而获得不想要的结果,他们就会将我们的“请求”视为“要求”。

    比较强势的要求可能会带上威胁:如果你十点还不回来,我就锁门!

    隐含的要求可能会以责怪、自毁的形式表现,例如“你不送我礼物就是不爱我”“你不哄我就死给你看”,同样会让伴侣感到为难,感到“不得不做”,没有主动权。

    为了让对方相信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而非“要求”,我们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加上“……好不好?”“……可以吗?”来表示拒绝是被接受的。

    有的人可能会怀疑:“那这样对方还会答应我们的请求吗?”

    这又是在用恶意揣测对方了,又是一种“有罪推定”,又是一种“被害妄想”。

    事实上,每个人大脑中都有“镜像神经元”,天然地能够同理对方的感受,天然地原意满足人人都有的正常需求。因为那些需求自己也有、自己也希望被满足。

    六、非暴力沟通成功的奥秘:

    非暴力沟通四个关键步骤的原理在于,我们从观察到的客观事实出发,表达了我们的真实感受,获得了对方的同理心,然后表达了我们与对方共有的需求,此时对方已经想要满足我们的需求了;然后再提出一个合理的请求,如果对方觉得自己能做到,ta会自然愿意去做。

    通过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我们可以唤起对方处于自愿和善意的回应。这样自发的、善意的回应,对双方都是一种滋养。它既能满足一方的需求,也让另一方感觉自己是一个“能认清客观事实的人”、“有同理心的人”、“有人类正常需求的人”、“有能力提供帮助的人”,ta会感觉到对自己的肯定,从而同样获得心理能量的提升。

    而反观“暴力沟通”的方式,不仅对别人施暴,也对自己施暴。以批评指责开始,以强制要求升级,以抵抗和反击结束。首先发出要求的人无法获得满足,感觉自己是一个糟糕的、失败的人;同时对方虽然什么都没做,却感受到了被否定、被排斥。双方都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好处,却都收获了糟糕的情绪,破坏了关系。

    即使被要求的那一方在胁迫之下顺从,也是不情不愿的,这份不满早晚会在别的地方加倍还回来,一旦出现什么矛盾,新账旧账一起算。

    所以呢,想要获得相互滋养的亲密关系,秘诀就是用好非暴力沟通的四个关键步骤: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从“知道”到“做到”,还需要长时间的刻意练习,去实践、去试错、去自我觉察、去寻求反馈。

    今天答疑的主要内容来自这本书《非暴力沟通》,推荐反复精读,长期实践。实践过程中还有很多要注意的细节,可以从书中找到详细的答案。

    来总结一个非暴力沟通的句式吧:当……(观察到的事实)的时候,我感到……(表达自己的感受),我需要……(表达自己的需求),我想请你……好吗?(表达一个明确的请求)

    我来举个自己可能会用到的例子:(对先生)当你在很投入地打游戏,我说话你都没听到的时候,我感觉很孤独,我需要在有情绪的时候能够有人理解,你能抽点时间陪我聊聊吗?

    刚开始会感觉这样说话很别扭、很不好意思,队友会不会觉得“你咋了?出什么事儿了?”然后吓得不敢打游戏了?那正好,我就达到目的了,不打游戏了那就聊聊吧[憨笑]。

    要是不好意思说出口,或者说的时候会卡壳,那就用微信说,用文字解决“尴尬癌”。

    我在读《非暴力沟通》的时候,感觉跟很多育儿理论异曲同工。最典型的是《PET父母效能训练》,里面提倡沟通用“我-信息”而不是“你-信息”,就是“非暴力沟通”和“暴力沟通”的区别。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结合起来一起看,对孩子的沟通原理也是一样的。当孩子做了什么让我们有意见的时候,就可以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表达,也就是发出“我-信息”。

    七、接下来分享几个从打卡区看来的实用技巧:

    1、关于婆媳关系:

    1)婆婆的问题,不要迁怒于老公。

    老公跟婆婆是独立的两个人,老公没法控制婆婆的行为。好在,婆婆也没法控制老公。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首先跟老公达成共识,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当然,不要让老公选择“站队”,妈妈是不能换的,“先救谁”的问题是无解的,不要强人所难。明确自己的底线,跟老公讨论出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然后一起实施。

    2)关于不爽的地方,从一开始就明确表态是最好的选择。

    @Hellen家队友第一次就明确了要维护妻子,从此婆婆就没话说了。如果队友不给力,自己也不要太怂,不能接受的直接说,底线要守住,千万不要一再退让,藏着掖着反而容易积累更大的矛盾。为了获得队友的支持,表明底线时要从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的出发,而不是批评、指责婆婆。

    3)如果实在不能接受婆婆,保持距离是最好的选择,尽量不住在一起。

    当然,要承担的代价就是失去了婆婆的支持,家务、带娃、经济压力就得自己承担。甘蔗没有两头甜,要婆婆帮忙就别怪她管得多,自由的前提是独立。

    4)更加高明的做法是,同理到婆婆的感受,积极满足她的需求。

    主动用其他更好的方式满足婆婆的需求,这样还能把婆婆拉成自己的同盟,队友都会感激你。

    2、关于育儿:

    1)尊重对方的家庭文化。

    当做“外国人”来对待,多了解对方的原生家庭,ta的育儿理念看起来就不会显得那么不讲理了。把育儿冲突当成增进彼此了解的契机,借此机会增进亲密关系。

    2)从育儿冲突中回溯自己的童年,某些“我执”可能是在补偿小时候的自己。

    但这种补偿是刻舟求剑,不如放开孩子,看到自己内心的小孩,关怀她,爱护她,滋养她,让她变得更有安全感,更有力量,才能更加灵活。只有放下儿时的自己,才能看到眼前那个真实的孩子。

    3)不管育儿中有多少冲突,父母双方为孩子好的心是一样的,不存在本质上的矛盾。

    既然目标相同,路径就不止一条,双方商量着来,总有“第三种选择”让两个人都能接受。

    4)实在达不成一致,那就“谁管谁做主”。

    “You can you up,no can no BeBe”,不管事的人就别叨叨了,叨叨也没用:你行你来管?

    3、关于队友喝酒:

    1)有些人喝酒真的是因为身不由己。

    作为家里的经济支柱之一(可能是最重要的经济支柱),年底应酬多,生意上的、工作上的,真的推不了。可能他自己也不想喝(比如我家队友),这时候再怪他就太冤了。

    2)有些是自己想喝的,那就得找找原因了,到底是为了喝酒,还是一起喝酒的人?

    喝酒到底满足了他的什么需求呢?这个需求有没有可能用别的方式代替呢?

    有的是因为享受跟朋友一起喝酒的氛围,几个哥们儿在一起唠嗑,借酒助兴,喝大了更聊得开,感情都在酒里,靠喝酒维持关系,不喝就说不过去,这就是满足了朋友间的归属需求。

    咱们女人有自己的闺蜜圈,用来吐槽老公,缓解压力,抱团取暖,也彼此劝慰、互相启发。男人也有不好直接跟老婆聊的话题,也得找兄弟聊。本来要跟我们吵一架的事情,说不定跟兄弟聊聊就想开了,也挺好。咱们也不能不让他吐槽对不?我有时候对老公不讲理,我自己心里也有数[偷笑]。

    3)还有一种是真的喝酒上瘾的,跟抽烟一样,不喝难受,会有严重的“戒断反应”。

    这就更不能怪他了,他自己也想戒,戒不了他也很自责。成瘾的东西要戒掉,本来就是要消耗很多意志力的,如果我们批评、指责、否定、甚至讽刺挖苦,把他的心理能量都耗完了,哪里还有力气戒酒?那只好借酒浇愁了,只有多喝点儿,喝醉了可以暂时逃避现实。

    李松蔚老师说,解决问题的措施,往往会成为维持问题的原因,尤其是对拖延、上瘾这类自控型的问题。

    要想真的自愿戒酒,我身边就有一个真实的案例:我爸。

    我爸和我爷爷一样,都特别爱喝酒,酒量还不错,喝起来越喝越high。我爸是怎么戒酒的呢?说起来可能也不是你们想要的。他体检查出来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连健康保险都没资格买,他才重视起来了,但还是不能完全戒掉。前几年他的“酒友”们有几个陆续得了癌症,还有个去世了,这下我爸真的不喝了。从此沉迷健身,天天早睡早起,蔬菜水果都不用我们催着吃了。

    所以说,如果喝酒真的对自己没有好处只有坏处,谁也不会喝酒的。之所以现在还在喝,那肯定是因为好处大于坏处,或者坏处还没充分暴露出来。

    下次发现他喝酒,不妨换个方式问候:“今天又要应酬啊?好辛苦啊,心疼你!你放心,家里有我,你安心忙你的。”看看他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反应。可能第一次看不到效果,给他一点时间缓过神来,他会发现什么是对自己更好的选择。

    八、最后说一个在打卡区遛弯最强烈的感受吧:在对关系满意的表述中,注意的焦点都不在问题,而在成长;也不在对方,而在自己。

    问题的产生是因为当前的情况造成的,如果局限在当前的情况里,不去需求新的改变,两个人都不往前走,那就困在这里了。如果两个人在往前走,问题可能就不再是问题。用新的好习惯代替已有的坏习惯,要比单独改掉坏习惯要容易得多。

    而关于改变和成长,要求对方也不太现实,毕竟对方的思想和行为都不是我们能控制的,我们能控制的只有自己。与其纠结“他做了什么不该做的”这样无法改变的事情,不如学学“我还能做点什么不一样的”。不管对伴侣有没有效果,至少我们自己在成长,学到的东西对别人也适用。

    就像中医理论提倡的一样,重点不在“杀死病毒”,而是要建立“抵抗病毒的能力”,成为“不容易感染病毒的体质”,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与其幻想有一个“完美恋人”,不如把自己变成“易被爱体质”。成年人的幸福,从来都不能只依靠别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会爱语,享受亲密——亲密关系共学营第一次答疑分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hdeh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