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拇——
【骈pian拇】脚的大拇指与第二指连生。
【枝qi指】手的大拇指旁岐生的一指。
本篇主旨阐扬人的行为应合乎自然顺应天性,而滥用聪明、矫饰仁义的做法,都如同生理上的“骈拇枝指”一样,并非出乎自然,而是道德上的邪门歪道。
一:前四节作者对儒家的观点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认为儒家标榜的德行闭塞了人的本性,乃旁门左道而非天下正途。
举例:【原文】——骈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侈于德。附赘悬疣,出乎形哉,而侈于性,多方乎仁义而用之者,列于五藏哉,而非道德之正也。
意思是:并生的脚趾和岐长的六指是出于自然本性,却超出了人体固有,附生的肉瘤,是在形体上长出来的,却超过了自然本性。多方造作仁义来施行,比列于人的五脏,却不是道德的本然。
作者认为: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意思是:那些至道正理,应是不失其性命之情的。
举例说明:【原文】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二:第二节在回答完什么是至道正理后,接着第二、三节反问了一个问题,仁义是不是人一生下来就固有的情呢?
作者认为:不是。
否则从夏、商、周三代以来,天下怎么会那么喧嚣多事呢?
小结:我也认同这样的观点。
三:第四节主要说了天下万物各有其本然的状态。
这一节深受启发,对于个人来讲,值得深究、思考的点很多,比如:我们生活中很多的压力和困惑,其实都是自己给自己一环扣一环的附加上去的,以至于最后让自己陷入迷惑不解的境地,因此,读完这节,可以问问自己,你还记得最初的那个自己吗?
四:第五段承接上一节,阐述了施行仁义对人本身的危害。
举例1:用伯夷和盗跖的死做类比,指出为名而死的士和为利而死的大盗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二者都迷失了本性,残害了生命,因此,不能断言谁是君子,谁是小人。
举例2: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
五:最后一节作者认为——完善应是随性随情的。
“小惑易方,大惑易性”人应该上不为仁义操守,下不行邪僻之事,虚静无为,逍遥于世。
小结:
1.同一个问题要试着从不同角度去看待,正如文中所论:如果站在生命本身的角度去看,伯夷和盗跖的死的确没什么区别,都是残生伤性。
2.对于“上不为仁义操守,下不行邪僻之事,虚静无为,逍遥于世”这种人生观,我认为:如果单纯从个体来讲,这一点问题都没有,就像古往今来很多隐士一样,过着平静隐逸的生活,这一样是一种很好的生活。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绝大多数人是要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的,人类从原始生活一步一步到现在的发达社会,也都是人类在发展中必然的选择,让所有人都去过虚静无为,逍遥于世的生活,这也不现实,所以,现在更能体会为什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段话了。
——本篇小结——
摘记书中读后很受益的一段话来做为本篇的小结:
【聪——明】
所谓聪者,非谓其闻彼也,自闻而已矣。
所谓明者,非谓其见彼也,自见而已矣。
【自得其乐,自适其适】
不自见而见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夫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虽盗跖与伯夷,是同为淫僻也。
我想:我们个人一定要学会自得其乐,自适其适,这也是对每个人都适用和受益的。减少对外物的依赖,不要总把自己的开心与快乐建立在对别人和外物上,那都只是一时之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