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重大的节气,也是民间传统的节日。
冬至的到来预示着进入数九寒天,也是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小时候常听奶奶说:吃完冬至饭,一天长跟线,意思就是说过了冬至这一天做针线的妇人们能多做一跟线了。
冬至这一天,古往今来,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我们这里冬至要吃饺子。
小时候就知道冬至这天必吃饺子,如果不吃饺子耳朵会被冻掉,那时候还真的信以为真,后来查了资料才知道这里面还有个典故——
东汉末年有一个医生叫张仲景,医术高明,人们都称他为“神医”
某年冬天,张仲景从外地行医回来,一路上看见那些穷苦百姓身上、脸上特别是耳朵都被冻坏了。有的人甚至耳朵都变黑,溃烂了。
一到家,张仲景马上和他的弟子们,支上大锅,放了一些羊肉、辣椒和姜、胡椒、茴香、皂角等一些驱寒药材一起放进锅里熬,熬好后捞出来打碎,再用面包成耳朵的形状下锅煮。
张仲景管它叫“祛寒娇耳汤”。
冬至那天,棚子周围都挤满了人。张仲景和他的弟子们,给每人一碗祛寒汤、两个娇耳。人们喝了祛寒汤,吃了娇耳后,觉得双耳发热全身暖哄哄的。不到半个月耳朵就全好了。
后来,人们就学着张仲景的样子把食材用面皮包起来,做成饺子或扁食演变至今。
小时候最喜欢过冬至了!冬至这一天,村子里早早的有人杀猪,有人宰养;把还冒着热气的肉割上一大块回家放在大案板上,再切上葱姜、放点喜欢吃的蔬菜一齐剁;这时各家各户都传来‘嘣嘣’菜刀蹦跳着的声音此起彼伏。
这时候我家是有分工的,爸爸剁馅、妈妈和面、奶奶做皮。等到准备工作做好了,爸爸做在灶门口烧火,我们娘儿几个都坐下来包。
包好的饺子一圈一圈整齐地放在锅盖上,等着下锅,妈妈就跟我们姐妹几个出了个谜语:那边来了一群鹅、咕咕噜噜都下河。然后我们就齐声说:饺子!一家人都笑起来,年年如此。
现在冬至也吃饺子,只是我的孩子们都不会包。馅不用剁,皮也不用擀都是外面买来直接拌好馅就包,还有省事的买速冻的饺子回来煮就行了。方便省事,只是没有了节日的味道!
叫孩子门起床,到街上买一块肉,也教他们擀面皮、包饺子,还得给他们出个谜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