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这句话“至老死不相往来”常常被人理解为:人与人之间互不来往,各自为营,不进行思想交流的落后观念,其实这都是后人的断章取义。

原文是这样的,“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段文字的意思,给我们描写了一个美好的大同世界,圣人治理社会达到了一种境界,无为而治,国富民安。邻国之间,互相观望,彼此很近,相隔不过是一条河,一个小溪,就连鸡鸣狗吠都能够听的清清楚楚。各个邻国,彼此和平相处,没有战争。老百姓吃得好吃的饱,营养充足,穿着华贵的衣服。社会风气安定,没有动乱分子的骚扰;人们各尽其责,对自己的职业事业都很满意,各自安守本分。人人都嫣然自得,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终其一生,都热爱自己的国土家乡,而不用背井离乡,颠沛流离去外出谋生了。
老死不相往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不交流,不来往,固守一方,孤独终老。老子所说的那种境界是一种整个社会人民安居乐业,不出远门就能过着幸福的生活。
有的人也许质疑:我年轻时候多挣钱,退休了周游世界,到处旅游,那是多让人羡慕的生活啊?不出国门,老在一个地方呆着有什么意思啊!
其实我们中国的老传统是提倡人们到处走走增长见识的,但我们离乡不离土,无论走到哪里都有自己的根,都回归自己的本土。我们各人有各人生活方式,周游世界固然很美好,也有的人守着自己美好的家乡,安心农业,种地养殖,建农家乐,生活富足,空气清新,这也是另一种让人羡慕的生活。

《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一辈子也没有离开他的家乡——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以及附近的山山水水,他爱他的家乡,他用自己的双脚绘制家乡的地图,走遍了家乡的土地。他隐居到当时非常荒凉了瓦尔登湖,他观察大自然的春夏秋天就变化,独自体验与胡泊山林为一体的生活,记录了他人生的思考,也让世人看到了不平凡的瓦尔登湖,我们还能说他没有见识吗?
现代社会,我们有多少年轻人奔波劳苦,背井离乡,在异乡打拼,打工挣钱,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家乡变得荒凉落寞。
我们走出国门,去国外求学深造,其中甘苦不言而喻,国外虽然发达,但也不是天堂。如果我们中国也那样国力强大,我们也用不着舍近求远了。
“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境界,是不容易做到的,当我们的祖国强大,当我们的人民都富足了,我们就守着一方水土,安居乐业,岂不美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