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为张艾嘉是电影界的张爱玲,不算标准意义上的美女,却有自己独特的味道。
她们的优雅轻盈是藏在骨子里的,表面风轻云淡,那些过往的旧事却是妥妥深埋在作品里。
张爱玲说:“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于是,张艾嘉把生命情怀、世代纠缠,赋予了她的《相爱相亲》,男女之情像极了那袭长着虱子的华美袍子,残缺,不一定不美好。
影片讲述了人们为外婆的身后事四处奔波的过程中,三位不同年龄段女人的爱情故事:简单直接、与酒吧歌手一见钟情的女儿,更年期面临退休和家庭琐事而焦虑不堪的母亲,为一纸婚约独守“贞节牌坊”几十年的姥姥。
1,以易逝青春拴住爱情的女儿。
适婚年龄的女孩,尤其从小娇生惯养一切顺利,除了前方一道道坎儿的爱情。
中学时可能收过几封情书,青春并不懵懂,但早恋影响学习,主要是逾越不过父母犀利的、把稍有亲近的男生当成敌人的目光。大学后觉得该谈恋爱了,从对上眼在一起再分手,大多的原因来自于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得来的全不费功夫。
可笑的是,以为原来给过你海誓山盟的男生都是不忘初心的人,结果聚会时连肥得猪一样的那个人都带上了女朋友。
没什么,别说年轻不是资本,没个前任怎么可能开始下一段恋情。
电影中的“女儿”微微在最美的年龄爱上了一个流浪歌手。
图片来自网络相当浪漫,美食美景美女就是他们写歌的素材。那些歌是有意境的,不出门就可以欣赏到仿古商业街捏泥人摆糖画的手艺,也可以去人潮拥挤的步行街闻闻美食,品品咖啡。
厌倦了城市的繁华?听着他们的歌飞往乡村吧,坐在小桥流水岸上最好闭上眼,能够充分享受“流浪”渲染的宁静和悠闲。
但情烈发如火的悲哀莫过于做不到情深止如水,向往的不一定是适合的。
机缘巧合,微微和他的歌手之所以分手,不是因为结婚证没办成,也不是他和青梅竹马不清不楚的暧昧,最根本的芥蒂,是相爱了,却没有相亲的条件。
有梦想的男人自带诗与远方的气质,却没有一份稳定收入,爱情有时不能当饭吃。
结局残酷,依然降临。对于不属于自己的人,微微哭了,告别如此伤感决绝:“我不会等你。”
2,刻下“岳曾氏”三个字,姥姥付出了满脸的皱纹。
这条线是电影的槽点,有人质疑说什么年代了,还有这样的人设。
并不矫情,如果家有八九十岁的老人的话。车马邮件从前慢里的人,说不出口的,真的是一个眼神一封书信就足以表达。
比如今年去世的我外婆,她是个不声不响的人,这辈子吃了太多的苦,但永远不把自己排在第一位。
外公在乡镇部门工作,他与外婆一直处于分居状态。2000年外公去世,那时外婆六十多岁,然后一个人生活了17年。
世间万物,不必怀疑,人的承受能力是最大的。
到底支撑她活下去的理由是什么,我只能按事实说话,为了孩子们。以前穷,她想方设法做生意养活一家人,日子富了,她就乐呵呵地变着法地给孙子辈的小孩做好吃的。
身体健康允许时,有时候也希望带上她去外公的坟头看一看,但不知为何,她从不愿意。
影片中的“姥姥”,结婚不久丈夫就逃荒去了城里找活干,找着找着找到了一房美丽的媳妇在城里安顿下来,于是,姥姥成了名不副其不实的“大房”。
别忘了他这样看着我说
他想到天涯去看看去走走
那是在三月花儿正盛开的时候
要他不走那时真难开口
还好,她的男人时不时会在诗与远方写封家书给她,时不时寄点钱补贴家用。
她何尝不知道他在外面有了另一个家?那又怎样呢?认命的女人啊,一辈子很长,等待并不漫长:用本地文字一针一线把他的名字绣成一幅画,用内心深处的思念给自己打了副棺材。
为了什么?当他一生期盼的男人落叶归根,终于回到老家,她想把那份思念变作狂喜,与他合葬,埋在岁月的土里。永永远远,他就是自己的了,任谁,再也抢不去。
也许,活到现在,这是她唯一的指望。
但她没想到,老天太不公平,连这点可怜的愿望也不满足她。二房死后,她的女儿,居然打着母亲的遗愿,志在必得、明目张胆要把父亲的坟迁到城里。
豁出老命,她也要阻止这件事的发生。不尊重老人的村长找她协调?上去提溜耳朵打发出去。城里电视台骄里娇气的小记者姑娘去采访?同样的招数出手,必胜。
永远不要去招惹一位把棺材放在家里的老人,她的丈夫姓岳,棺材里将要沉睡的,叫岳曾氏。
那么,末了是什么让她放弃执念,主动做出把坟迁到城里的决定?是微微亲溜溜的一口一声“姥姥”?还是被一个做闺女的哭求她的眼泪感动?
是,又不是。做出这个决定的,是当她站到高处,亲眼目睹等了一生的那个男人的照片时,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让她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感情。
“额头没这么大呀,下巴没这么圆呀。”瞅着,她发出了经过岁月的感叹。
原来,姥姥等待一生的只是一个叫“爱情”的东西,根本不是眼前这个老头子。
“我不要你了。”捧着他的骨头,她说。
3,用不安的半生提防外敌入侵的母亲。
总觉得这条线里有张艾嘉自己的影子,她用64岁的阅历告诉喜爱她的观众,她要表达的东西不只是给中年人看的,而是所有已婚人士。
当婚姻生活只剩下习惯,刚开始的新鲜感变成了陈年旧事,亲情的成分盖过了爱情,是好事还是坏事?
彼此多年如一日陪在身边,习惯成自然。习惯了她的自以为是,习惯了他的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她是强势的,说一不二,吵架该让着她,无论到哪儿,他就该是个拎包的。
习惯的可怕,还在于床上那点破事,累了一天,背对背睡是一种修养,没了神秘,也就没了好奇。
暗香涌动的,是相互之间的忠诚。别出轨,这是时刻需要警惕的事。
他喝醉了,她边唠叨着不满边在旁边伺候着。酒醉心不迷,他借口要洗澡却把她推了出去。
门口,她听见他嘟囔:“听女儿说你和一个男人去了乡下。”
她没有说出那人是自己学生家长的事实,违背心意回了句:“一个律师。”
作为驾校教练,他是和学员王太太一起喝的酒。王太太是楼上的邻居,打扮得花枝招展,他经常手把手教她转方向盘。
这些是婚姻中的诱惑,也是对两个人的考验。有的人经不起诱惑和考验,就有了家庭的魂飞魄散。
没关系,张艾嘉这部电影教了抵制的方法,即丈夫买辆新车,在车内尽情撩自己的老婆。
老夫老妻,习惯成自然的间隙,也可以制造点惊喜,不过惊喜的不是那辆新车,是爱情不死的浪漫。
他放着那首《花房姑娘》:你问我要去向何方/我指着大海的方向。
两人坐在车里,话起当年的带着诗(也许是歌)去远方的约定。什么时候,生活的琐碎磨灭了曾经的热情,对于曾经的约定,如今一个闭口不提,一个抛诸脑后。
活了半辈子,才发现老人迟早要离去,孩子迟早要有自己的生活,现在,不如腾出时间为了自己。
“我不管你怎么样,我是一定要出去的。”他说。
她突然哭了,讲了自己做的春梦,一个少年站在白塔上向她伸出了手。开始想不通为什么做这样的梦,后来发现,那个少年,是年轻时的他。
张艾嘉有着与张爱玲一样的文艺,但两人毕竟是独立的个体,张艾嘉沉淀了,把作品做得通俗易懂。通俗到哪种地步?捡火化后遗漏的骨头、活人躺在棺材里的感受,充满着烟火气。
倘若死亡来临,似乎也没那么可怕。
你带我走进你的花房/我无法逃脱花的诱惑/我不知不觉忘记了方向。
活着其实就是一个自我寻找快乐的过程,注定要去流浪的人,别等他。如果你有爱人,像电影中的父母一样真实地活一把,相爱相亲,别让对方只藏在心里,远方一定要去的,两个人一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