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一本书,就能掌握写作技巧?做梦
文/燕赵北羽
周末陪女儿学习绘画,她上课,我等她。坐在培训学校大厅的椅子上,读这册小书。之前许久,便有群友来推荐此书,一直也没有得空。主要还是对书的名字略有反感,首先是作文,其次是巧。现在不再用再看老师的脸色了,我一直反感作文,并且更反感巧。
自从女儿读书以来,也算买了不少图书,但是就是没有一册是作文。我还是想通过大量的阅读让女儿在写作方面不必走我所知的作文的路子。我是幸运的,孩子遇到了一名同样大力支持阅读的语文老师,这让我更加坚定我所选择的方向。
然而,在作文技巧方面要不要下功夫,一直并不是我主要考虑的问题。我总以为,只要肚内有了,表达就在其次了。
也许与本人的识见相关,我不太喜欢华丽而无内涵的文字,认为那是一种无聊的堆砌。有人喜欢用偏僻来作追求,来作高雅,此辈不敢否定,但是不与我路同。我性喜豪放,苏词或者辛词就挺对我的路子。李杜自然不用多讲,却单单读不得婉约派的词章。即便是读,也是读女性的诗词,男人的也绝不读。女性柔媚也就罢了,男人来个娇滴滴地含章弄巧,寻词问句。在我而言,真是一句话:道不同,不相为谋了。
书不算厚,两个小时基本也就读完了。王鼎均是散文大家,写这种小书,更是顺手拈来。大抵是直叙、倒叙、抒情、描写、归纳、演绎及综合七部分。按其写作目的来看,就是要在自己写作摸索的路程中,给人树立正误的标志,让读者尽快达到写文章的高度。
这是王鼎均的方法集成。
读书的过程很短,自然也算不得详细。产生的共鸣,除了“写作文并非写文章”一语之外,还真没有太多。语言略显俏皮,当然自是拈轻之语。不过,在读书过程中,我想的却不少。
首先想到,如果大家都按王氏的讲法来写作文的话,其实也就成为了“新八股”,大家都是一个腔调,自然也就没有了腔调。也可能是因为自己中毒颇深,总感觉一切都要怀疑一样。想想这两年读书,感觉自己不知不觉中坠落为怀疑论分子。怀疑太多,自然也就少了相信。暗自好笑。
王鼎均作为大家弄小文,有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最近读《身边的江湖》,野夫讲了他的一个朋友酷客李斯,学问通中西,尤其擅长古文,洋洋洒洒写作可以称雄的一个牛人,指导女儿的作文,得到语文老师的褒奖,而拿来当作炫耀之资。
《庄子》“养生主”篇里有个故事:疱丁解牛,神乎其技。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游刃而有余。王问他何以可如此?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也。解牛数千而有今天神乎其技,在于熟而生巧,才能做到“官知止而神欲行”。
文学之神,又从何来?“练”字虽非绝对法门,但必不可少。杜诗称雄天下,其人谓圣,在于其涉猎深广。“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笔之有神”之前提在于“读书破万卷”。圣人均如此,况我等俗夫?
痴人多谓佛有六祖,不知反问自身,是否为七祖?世有六祖,而六祖不常有。但是仲永之辈,却是林林总总,终是不绝。
读苏东坡大江东去,叹“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等神来之笔:一是所咏公瑾之姿,一时无两。然而,灰飞烟灭是果,过程又是如何?自然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便是战争中的由技进道;二是叹东坡词韵来于何方?苏家父子,“三苏”成文脉一景,自不顾庸人之思。小妹俏皮,少游求凰,批其词章“世无三苏当独步”,自是女中英豪。苏家两代,何者非勤学之人?勤学者,因技进道者众;怠学者,天赋得赐者寡。
思至此,又想到群友东篱之最爱古龙,再想其笔下人物,傅红雪刀快,何也?中原一点红杀人,剑尖只在咽喉轻点,何也?楚香帅踏月留书,何也?均由技而进道耳!
圣人之圣,非天生,必勤学苦练。苦练,由技进道之法门,必不可缺。故有技,自得名师,名师之下,高徒众。无技,苦练更是必须。若成,便是宗师。
此两者,异途而同归。王氏此书,可为少年读者读之。此为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