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疼爱孙子
都说“隔代亲”,奶奶都是疼孙儿的,齐家老太太对孙儿的疼爱尤其“过”!
自从孩子从舅舅家回来后,老太太就舍不得孩子出门了,白天孩子除了吃奶外,都是老太太抱在怀里。
大姑娘东仓回娘家,看到母亲把孙子不离手的抱着,就笑着对嫂子说:“我的两个丫头,咱妈最长时间抱十分钟,你看现在抱着你儿子都不放手。”
老太太回敬大姑娘:“哪里呀?我的孙女来,我也心疼!你再生个男孩,妈也给你抱着。”
“妈就是重男轻女!”大姑娘不满意地嘟嚷了一句。
嫂子赶快大圆场:“有女就会有儿子,大妹子一定会有儿子的。”
转眼,孙子百日,齐家给孩子举办了一个小小的“百日宴”,舅爷爷给外孙子送来银项圈,二姑给孩子送了银长命锁,奶奶给孙子买了一对银手镯。
只所以给孩子佩戴银手镯、银颈圈、银长命锁,因为银器对小孩有去惊、辟邪之说。其实这是有考究的,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很早就有记载着银具有“安五脏、安心神、止惊悸、除邪气”等作用。
如此说来,银可以避邪,帮助孩子排除掉体内的“胎毒”,帮助心智尚未健全的小孩安神。而且,还具有杀菌和试毒的作用,对成长中的孩子有裨益。
进入农历十月,北方的农村已是冬季,西北风吹的人缩手缩脚,齐家平日只有媳妇外出挑水、纳柴火,老太太就坐在热炕上抱孙子。
媳妇挺感激婆婆的,有婆婆帮她看孩子,她还可以参加村上的活动,比如上扫盲班,媳妇收获最大。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5.5亿人口中,文盲率高达80%以上,成为制约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1950年9月,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后,一场大规模的识字扫盲运动在全国各地迅速展开。
多年以后,腊爨(cuan)还绘声绘色地给她的孩子们讲:把绳子套在脖子上——“le”,就是它——“le”;吃饭的——“chi”……这就是当年的“速成识字法”教学。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先后四次开展扫盲运动,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不仅有效地降低了文盲率,也改变了一代人的生活和命运,为新中国建设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扫盲班(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