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民以食为天”亦有如雷贯耳的“食色性也”之说。食字当先,既——人活着,吃饭就是头等大事,也是生存之根本。说到吃,大到八大菜肴,小到街巷各色小吃,无论哪一样美食,都能把你的馋虫勾出来。
中国的饮食文化,可谓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南北菜肴风味就表现出差异,到唐宋时,南食、北食各自形成体系。发展到清代初期时,鲁菜、川菜、粤菜、苏菜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地方菜,被称为“四大菜肴”。到清末时,浙菜、闽菜、湘菜、徽菜四大新地方菜系分化形成,共同构成中国传统饮食的“八大菜系”。
中国被称为“烹饪王国”,菜肴讲究色、香、味、行,选料极为广泛,从山珍海味到一般动植物,均可入菜。因各个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饮食习惯等不同,南方人口味以甜咸为主,四川重庆人无辣不欢,而北方人则主食面条,馒头大饼是家常饭。
我是北方人,自然最喜欢面食了。小时候家里穷,白面一年四季很少见,只有来了亲戚或过年的时候,才可以吃得到。小孩子嘛,总是盼过年盼着家里来亲戚,好吃顿白面。现在人们生活好了,白面天天吃,顿顿吃,变换着花样口味吃,却是百吃不厌。
北方人尤其爱面食。炒面烩面肉丝面、油泼辣子biangbiang面(庆阳人叫拉条子),炸酱面、手擀面、荞剁面……我老家在农村,家家户户都有热乎乎的火炕,吃饭时,炕中间首先端上来一张大红色四方木质盘子,盘子里面酱油、醋、辣椒油、食盐等调料一应俱全。等到热气腾腾的细长手擀臊子面端上来,先礼让坐在上方的长辈,之后左右两边的晚辈才可以动筷子,其次才轮到小孩子们,一家人围坐在火炕周围,一碗油汪汪热腾腾的臊子面,只吃得个个汗流浃背酣畅淋漓。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北方人豪爽好客,家里来了亲朋好友,必定要做顿上好的手擀面款待。要吃手擀面,就得先从和面说起 : 和面的水,必须稍有温度,水里加适量食用碱、少许食盐。水温过高,则和出的面不但不容易醒到,而且还会在擀面的时候容易皴裂,折叠、切面的时候会折断,吃起来口感也比较硬、倔、不够柔韧不够劲道;水太凉,和出的面就会越醒越软,同样影响口感。俗话说 : “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面必须要揉到醒到,否则,擀面的时候就会出现不均匀和烂窟窿的现象。擀好的面要薄而圆,再撒上专用的玉米面“面蒲”,来回折叠成四、五寸宽的长条备切,切面也是有讲究的,有拉刀、有梨刀之分,没有相当高超的手艺,切出来的面入锅后就断得捞不起来。
记得小时候,我的奶奶厨艺相当好,同样的食材,奶奶做出来的味道就是比别人做的好吃。手擀面奶奶有一套口头禅:“巧媳妇,手擀面,提在手里一根线,煮在锅里莲花转,捞到碗里赛牡丹。”做汤的食材也是很有讲究,有辣椒面,花椒面,洋芋丁,萝卜丁(萝卜丁得用开水稍微汆一下除去死萝卜味),豆腐丁,切丁必须得匀称,待汤汁熬好后,卧上荷包蛋,再放上切好的肥瘦相间的腌肉丁,葱花,鸡精,汤就算做好了。熬好的臊子汤汤汁白而不浑,上面薄薄的飘着一层红红的辣椒油、豆腐丁肉丁葱花等,红白相间晶莹剔透煞是诱人。熬汤也是一门学问,看上去是一样的臊子汤,但有的人熬出来,味道就差了一截。
街对面的巷子里,有一家《幸福就是一碗手擀面》面馆,在那里开了好多年,据说面很好吃,平日里也只见食客们来来往往络绎不绝,但我从未光顾过,因为我深知,外面饭馆里的面,无论谁说有多好吃,都不及自个家里做的面好吃。
如今有很多人,因为工作太忙碌,吃饭总是习惯在外面随便对付一顿,久而久之,也就不花心思和精力好好地在家做顿饭了。一个家庭日子过得红火,厨房里一定是热气腾腾的。夫妻俩在厨房,一个主厨,一个打下手,也不用太多语言,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配合得非常默契了。父母孩子一家人坐在热气腾腾的饭桌前,你一句我一句有说有笑,父子之间平日里有什么不愉快也就沟通了,感情也融洽了。厨房里的烟火气,才是人间真滋味。
人到中年,生命里有一些历久弥珍的东西,缓缓地,有着穿越几十年岁月的分量,就如奶奶的这句口头禅,常常萦绕在耳际。
茫茫人生路,风风雨雨几十载。一个人在外漂着,离家久了,有很多夜深人静的时候,会想家,想家,其实就是想念记忆中那一抹家乡的味道。一碗幽幽飘着香气的手工臊子面,是对一个孤独灵魂最温暖的抚慰。
你若渴了,水便是天堂;你若困了,床便是天堂;你若想家了,一碗手擀臊子面,便置身人间之美味的天堂。
民以食为天,食以面为先
网友评论
但是,老是想起小时候吃邻家小脚小妈做的手擀面,那香味,至今还在我的肚子里,小妈活了八十多岁,已不在人世好多好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