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直都说“开卷有益”,可是你们知道“开卷”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吗?
它出自晋代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什么意思?看书有所收获,高兴地连饭都忘了吃。
而完整的“开卷有益”这个四字成语则出自宋太宗。
宋太宗每天“御览”三卷,如果因为政务繁忙耽误了,就会抽空自觉追补,并且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后世就拿来做为勉励人好学的典故。难能可贵,连万人之上的皇帝都这么勤勉读书了,你一个普通人呢?
为啥宋太宗要说“朕不觉得累”呢?因为“开卷有益”——用人话来说就是“多看看书总归是好的”。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
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可是又有人要问了,“开卷”都“有益”吗?“有害”怎么办?
郁达夫说:“好书读了,原有所得,就是可以知道它的好处在哪里,可是坏书读了,而知道它的坏的原因与地方,岂不也是一得?”(郁达夫《说“开卷有益”》)
斯蒂芬·金也在《写作这回事》里说:“你拿起来读的每一本书都有教益,通常写得不好的书比好书教益还要多。”他认为,一本“烂书”可以教会你不该怎么写;好书则教会你什么是风格、优雅叙事、情节发展、丰满可信的人物塑造,以及讲述事实等等。
这些话虽然说得没错,但是我们也不能任由“坏书”毒害对不对?那么,如何分辨书的“有益”和“无益”呢?
在哈佛大学当了40年校长的艾略特说:“养成每天用10分钟来阅读有益书籍的习惯,20年后,思想上将大有进步。所谓有益的书籍,是指世人所公认的名著,不管是小说、诗歌、历史、传记或其他种种。”
季羡林认为,评断一本书的好坏,大约有以下几项标准:“一本书能鼓励人前进呢,抑或拉人倒退?一本书能给人以乐观精神呢,抑或使人悲观?一本书能增加人的智慧呢,抑或增强人的愚蠢?一本书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呢,抑或降低?一本书能增强人的伦理道德水平呢,抑或压低?一本书能给人以力量呢,抑或使人软弱?一本书能激励人向困难作斗争呢,抑或让人向困难低头?一本书能给人以高尚的美感享受呢,抑或给人以低级下流的愉快?类似的标准还能举出一些来,但是,我觉得,上面这一些也就够了。统而言之,能达到问题的前一半的,就是好书。若只能与后一半相合,这就是坏书。”
不过,并不是每部作品,大家的主观评价都一致。也许你觉得不好的书,别人却赞赏有加。书好坏的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正确答案。
如果实在判断不好,建议倒不如把更多时间花在那些经历过时间考验的经典书籍,不仅省去了挑选的麻烦,也减轻了书海无涯读不完的焦虑感。
但是应该记住:即使你觉得哪本经典不是“好书”,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你未必需要去读。因为,毕竟,读书本身就是非常个人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