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院教育心理
摔跤吧!爸爸:有多少人,还活在成人的世界里看这部电影?

摔跤吧!爸爸:有多少人,还活在成人的世界里看这部电影?

作者: 生命本来就是没有名字 | 来源:发表于2017-05-16 08:55 被阅读104次
文 | 奕如

1988年的冬天,一个名叫吉塔的女孩出生在了印度某个小村庄里。而她的到来,并未给这个家庭带来任何欢欣与雀跃。她的父亲马哈维亚是前摔跤运动国家冠军,他一直盼望着能让自己的儿子接替自己,完成为国家争夺世界冠军奖牌的梦想。

因此,吉塔的女儿身,让马哈维亚感到惆怅。然而,在这之后,妻子又一连诞下了三个女婴,让这位前国家冠军陷入了绝望。

直到有天,顽皮、勇敢的吉塔和妹妹巴比塔把村里的几个想要欺负她们的男孩打得鼻青脸肿,父亲马哈维亚突然发现了吉塔和巴比塔身上的摔跤天赋,同时也改变了他对女性成为摔跤运动员的看法。

从此,他开始严格训练这两个女孩,将吉塔和巴比塔一路培养成为了绑冠军、全国冠军,最终拿到了国际比赛金牌,实现了他的梦想。

这就是最近口碑逆天的《摔跤吧!爸爸》的故事情节。几乎所有看完影片的人,都在称颂它所反映的女权主义思想,然而,最终却都把掌声送给了这位幕后的父亲。

我们都只是看到父亲所做的那些点点滴滴,却从未想过女儿在父亲的生命历程中,让他学会了什么。

因为,这是一个成人所统治的世界,而我们也总是以成人的角度去看这个世界。因而我们认定的是:父亲发现了女儿的天赋,从此改变了她们的命运。

然而,我想问的是,在这样一个封建又传统的小村庄里,有多少女孩会像吉塔和巴比塔那样敢于反击那些欺负、嘲笑自己的男孩?难道不正是两姐妹不拘一格的勇敢无畏的作风,刷新了父亲对于女性的认知,从而改变了他内在的某些价值观吗?

所以,到底是父亲改变了女儿,还是女儿影响了父亲?

另外,成人世界还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终究绕不开掌声、荣誉与地位。而孩子的世界是什么?他们只是单纯地想要过一种让自己快乐的生活。

所以,一开始当父亲用一种严厉,甚至于近似严酷的方式来训练吉塔和巴比塔时,她们的内心是有阻抗的,也没有一丝的快乐。每天清晨跑步,面对周围男孩子的指指点点、冷嘲热讽时,她们也只是含着胸、低着头,默默忍受。在被剪掉自己头发后,她们更是出现了强烈的叛逆,开始反抗这种“虐待”行为。

后来,她们从比自己大不了几岁就出嫁的好友口中得知,如果不是她们的父亲硬逼着她们学习摔跤,她们就可能会和自己一样,从小就活在各种家务中,为了减轻家庭负担,14岁就出嫁给一个自己从未见过的陌生人,然后相夫教子地度过余生。

这是吉塔和巴比塔想要的快乐生活吗?绝对不是。

于是,吉塔和巴比塔从此再也不逃避各种训练,相反地,她们变得更积极主动,面对嘲笑她们的男孩子,她们再也不感到有任何的羞耻,因为她们知道自己是在为自己的人生奋斗。

也许有人会说:孩子,哪里会真正有梦想?作为父母,就应该给孩子灌输梦想,因为成人比孩子经历得更多,更懂得什么才是好的道路。

然而,吉塔和巴比塔却告诉我们,孩子纵然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梦想,却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样的人生。她们当时也许还不了解获得世界冠军是不是自己的梦想,但她们却明白自己的人生不应该由他人左右。因此,摔跤成为了她们可以获得自由与解放的唯一途径。

所以,当我们的一些家长“别有用心”地带着自己的孩子走进影院,想让他们了解大人的严厉管教与高要求背后的一番苦心时,其实我们还是在用成人的心态看这部电影: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想看到的内容,得出的也只是我们已经认可的结论。而这,真是对《摔跤吧!爸爸》最大的误读!

这部影片从未教导我们应该用权威、压制、管束的方式去教育子女。甚至,马哈维亚的这些极端方法,差点断送了两个女孩的大好前程。如果没有那位“小媳妇”的一番肺腑之言,激发了她们内在想改变自己命运的动力,冠军之梦可能还未真正开始就已经破灭了。

我相信,马哈维亚绝对是疼爱自己的女儿的,他也想让女儿变得更优秀,优秀到她们有足够的资本去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可是在那个当下,他把关注点都放在了各种训练方式上,却忽略了青春期孩子最需要的那部分内在的交流和沟通。

这,不才是我们从电影中应有的感悟吗?

然而,我们站在成人的视角中,看到了一个严厉的父亲引领两个女儿走上了实现梦想之路的过程,便愚蠢地以为是对女儿的管控成就了她们美好的未来,却未曾看到那两个女孩如何在为自己能够获得自主的人生而努力拼搏的那一幕幕令人感动的镜头。

后来,在经历了漫长的艰苦训练后,吉塔不负众望成为了全国冠军。作为全国冠军,她进入了国家体育学院,同时也开启了她人生中崭新的一页。

其实,在那时,吉塔就已经通过摔跤,改变了她既定的人生轨迹。在崭新的环境中,没有严格的规矩,也没有苛刻的要求。她可以尽情地释放自己的天性,留长发、染指甲、购物、看电影,过上一个在我们看来再正常不过的女孩的生活。

而当吉塔回家时,所有人都觉得她变了。其实不是她变了,是她更加顺从自己的内心了。

后来,吉塔用她在体育学院学到的新式摔跤技巧去教导其他孩子时,马哈维亚再也看不下去了,一把把她摔倒在地。吉塔觉得非常地无辜与愤怒,向父亲发起了挑战。于是,父女俩整整“厮杀”了好几个回合,最终父亲因体力不支而被吉塔摔倒。所有人都惊呆了,包括马哈维亚自己。

这一摔,彻底颠覆了父亲的三观,也让他清醒地认识到:女儿已经长大,他再不能以一种权威的方式教育她了。

也正是这一摔,促使了马哈维亚的觉醒:和小时候吉塔还击男孩子给父亲带来的对女性的价值观上的冲击一样,这一次吉塔刷新的是父亲在教育方式上的观念。

这一幕发生后,马哈维亚没有对吉塔有任何的指责,而是任由她回到了体育学院。

此时的吉塔,已经不是一个孩子,而成为了一个自我意识完全觉醒的成人。

成人的世界,最好的成长方式,其实是经历失败。

之后的吉塔,在饱尝了接二连三的比赛失利后,内心世界崩溃了,她泣不成声地着给父亲打了一通电话,只说了三个字:“对不起”。

于是,父亲义无反顾地拿上行李,再一次来到了女儿的身边。然而,这个时候的马哈维亚,已经转换了自己的角色:不再是一位严格管控女儿的父亲,而成为了一位指导女儿训练、陪伴女儿成长、无条件地给到女儿信心和鼓励的教练。那种原本的等级分明的父女关系,一下子转化成了平等的朋友似的相处模式。

这一次,我们看到了一个严苛的父亲经由女儿的成长而变得越发“柔软”的过程:一个从来不会在任何人面前低头的男人,却为了女儿在学校领导面前苦苦央求;一个从不下厨的大男人,却为女儿亲自送上了热腾腾的饭菜。

其实,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真的是某一方成就了另一方,或者是某一方教育了另一方吗?实则不然,最好的亲子关系,是相互成就。就像马哈维亚训练吉塔成长为了一个优秀的摔跤运动员,而吉塔也让马哈维亚演化为了一个更加立体而丰满的父亲一样,这种成长,是双向的。

那段时期,吉塔再一次跟随着父亲,勤学苦练。第二次剃发,却是完全出于自己的意愿。

最后,当吉塔杀破重围终获冠军时,看到站在看台上焦急赶来的父亲,她激动地迎上前去,满含泪水地把金牌双手递交给了父亲,好像是对父亲说:“爸爸,我终于替你完成了梦想 。”而父亲,看着这个金牌,也是泪流满面,最后把金牌轻轻地又挂回了女儿的脖子上,似乎是在对她说:“女儿,这个梦想是属于你自己的。”

那个瞬间,父亲把原本强加给女儿的梦想,还给了她。

也许,作为成人,我们只看到了父亲一开始把梦想植入了女儿的生命,并为她们创造了崭新人生的那部分。但我们并没有看到,最终,那个父亲还是把象征“梦想”的金牌还给了女儿,他是在告诉女儿,梦想是她自己的,而不是他的。这句本应在吉塔童年时就告诉她的话,最终用这样一种方式传递了过去。

而这,来的不算早,却也并不晚。

显然,马哈维亚已经跳出了成人的视角去看待他的孩子,然而我们中,又有多少人,还活在成人的世界里去看这部电影?


本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摔跤吧!爸爸:有多少人,还活在成人的世界里看这部电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igk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