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五拜财神,五路财神迎进门,年年富足事事顺,四季财源福满门。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读书会迎来开年第一场,在享受居家欢聚共度佳节之际,也饱受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
今晚由雷老师做分享,分享的内容是《非暴力沟通》第12章:为了保护使用强制力。内容虽然少,但是却非常重要及实用。在什么情况下会采用保护性强制力?通常都是双方没有机会进行充分表达,或者对方可能不愿意沟通,抑或危险迫在眉睫来不及沟通。这时,为了保护生命或捍卫权益,我们就需要采取强制力。
出现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区分使用强制力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还是惩罚。老师先从惩罚为我们做了阐述:惩罚有肢体、语言及行为等方面。最常见的是体罚,从几千年的传统教育来看,我们从小就听到“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之类的话,可是从现实发展来看,这种方法已经不可取,甚至非常愚味无知。虽然我们的发心是好的,是“为孩子好”,是希望孩子吃一暂,长一智。经验告诉我们:事与愿违。打了孩子,实施者与被施者都快乐吗?家长打了孩子,过后有内疚和自责吗?孩子被打后,能改过自省吗?也许更多是种下恐惧、愤怒和怨恨。不是有这样一句心理预言——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去治愈。
马歇尔博士也指出 “惩罚性强制力”背后的假设是:人们做出不当行为是因为他们是坏的或邪恶的,为了纠正这种行为,必须通过惩罚使他们有所悔改,让他们:(1)吃足苦头,从而认清自己的过错;(2)对所作所为后悔;(3)改变行为。然而实际上,惩罚非但不能让人悔改和学习,反而会引发仇恨和敌意,并对他人所期待的改变心生抗拒。
那么,惩罚的代价是什么呢?
如果纯粹为了免受惩罚而去做事情,我们就会关注如果不这样做会带来的后果上,并为此焦虑担忧,却忽略了事情本身的价值。如果员工为了担心处罚而工作,那么,即使任务完成了,士气也会受到影响,迟早,工作的效率也会下降。惩罚还会削弱人的自尊。假如孩子刷牙是因为担心丢脸或被嘲笑,那么,即使口腔健康了,自尊心却被蛀食。此外,惩罚还会磨灭善意,人们越是将我们视为惩罚者,就越难对我们的需要做出善意的回应。
因此,雷老师说:所有的障碍有损于关系,而关系是基础。当关系和谐时,我们才会身体健康,心情愉悦,凡事都顺,一顺百顺。否则如果自己及对方不快乐,就是与道相背而驰,都走错了方向。需要我们及时调整,重新出发。更让我们清晰一点:惩罚治得是表,当我们欣赏,认可,相信……才会唤醒孩子的激情。接着老师用“踢猫效应”举例说明“迁怒”的危害性。人的情绪会受到环境以及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当一个人的情绪变坏时,潜意识会驱使他选择下属或无法还击的弱者发泄。最终的承受者,即“猫”,是最弱小的群体,也是受气最多的群体。相对家庭里的弱者便是孩子,我们往往以长辈自居,自以为是,好下结论,把孩子惩罚得体无完肤。通过学习,我们不再“无知无明”,我们想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少发脾气。少迁怒于人。
最后,雷老师作为基层一线工作者,每天与孩子们在一起,也遇见校园欺凌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更应该关注积极的一面,思考校园暴力背后的源头是什么?以及思考一下,我们究竟如何做,才能温暖我们的孩子们?所以,老师再次发出呼吁:让我们都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父母做父母份内之事。孩子做孩子份内之事,我们守记“界限”二字,做好自己就是成全别人。不要种子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当我们真实时,才会遇见真实的他人。生命至上!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是第一选择。确实好目标,全然投入,自然而然走向幸福。时刻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我们是为了保护,还是单纯的为了惩罚。收回投射,活在爱和光里。外在行为是内在意念的产物。回到我们的内在!
转念,调整,一次又一次觉察,一小步一小步向前,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会收获丰盛与圆满!感恩老师的智慧传授,让理解生发慈悲,让彼此情意相投,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终将与美好如期抵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