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独赢读书笔记生活
这本书,给"乖到累死"的你丨《过犹不及》

这本书,给"乖到累死"的你丨《过犹不及》

作者: 会飞的蜗牛V | 来源:发表于2017-03-15 19:35 被阅读355次
    文/ 莜西

    生活中,你是否经常因无法拒绝别人而烦恼呢?

    如果你一直是“朋友圈”中的好老人,这样的感受一定不陌生:

    习惯于倾听,习惯于奉献,总在迎合别人的需要。然,却总是被忽略,得不到应有的感谢。

    你的内心有时会不自觉隐隐作痛,每每独处时也会生出愤怒和怨恨来,不只一次埋怨自己的善良和包容,可下一次,却依然无法将那个“不”字说出口。

    无法说“不”的原因有很多:怕伤害别人的感情,怕别人生气;有时也怕被人遗弃,或是被人贬低说自己有多坏多自私;最重要的还是难以逃过自己良心的苛责。

    对自己太苛求的人,会责怪一些连上帝都不会怪罪我们的事情。正如使徒保罗所言:他们的良心既然软弱,也就污秽了。

    看到这句话,你的内心是不是有一丝得以释放的感觉呢?其实它出自一本很经典的著作:《过犹不及: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线》。这本书告诉我们,如果你的人生一直被上述种种困扰,那其实是因为你的心理界线出了问题。

    什么是心理界线?

    对于心理界线,最简单的理解就是:知道什么是我,什么不是我;同时清楚我们必须对什么负责,而什么又是我们无需负责的。

    一个拥有成熟界线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对别人说“不”,同时也知道如何对自己说“不”。这样的人生活不会杂乱无章、匆匆忙忙,或失控。他们总有生活的方向,平稳又自在地追求着自己的目标。

    听起来,这样的人生实在是太完美了,然而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还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界线问题。

    生活中常见的界线问题

    书中将界线问题逻辑清晰的分为四类:

    顺从者:对坏事说“好”。

    这类人常常屈服于别人的要求和需要中,与人相处时,也尽量将自己与他人的差异性降到最低,以避免任何的纷争。他们就像变色龙,时刻迎合着周围的人和环境,无法拒绝坏事,其实应该说,他们经常无法辨认什么是坏事。

    回避者:对好事说“不”。

    回避者有一个最典型的特征是,凡事喜欢一个人解决,无法寻求别人的帮助。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所遭遇的问题和合理的渴望都是不好的、有破坏性的,会使自己感到惭愧或给他人造成麻烦。

    其实,所谓界线并不是一堵墙,它应该是一道会“呼吸”的篱笆,可以把对自己有所助益的东西留在界线内,把对自己有害的挡在界线外。

    这类回避者很多时候也是顺从者,他们恰恰把界线的功能用反了。

    控制者:不尊重别人的界线。

    这类人和前面两种人刚好相反,在他们的眼中,别人口中的“不”只是一种必须去改变的挑战。他们抗拒为自己的生活负责,所以必须去控制和驱使别人。

    有一类控制者会简单粗暴的侵犯别人的边界,他们不容许别人对自己说“不”;而另一类则相对隐晦,他们常会利用别人的愧疚心理以达到操纵他人的目的。

    有时候,顺从者也可能是这一类操控者,比如关爱了别人之后,也希望被别人关爱,其实也是一种操控,只不过这种操控比较被动,也许永远等不到别人的回应而已。

    听起来,这样不受欢迎的人大概只会出现在电视剧里吧,可细想起来,他们就在我们的身边:经常让你为其承担责任的上司、总是向你求助却对你毫不关心的朋友、令你常怀愧疚之心又永远无法拒绝的亲戚……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操控者和顺从者常常是组团出现的,因为操控者最喜欢和顺从者在一起,他们会很自然的挑起重任又不会抱怨。

    没有反应者:听不到别人的需要。

    任何时候都对他人的需要没有响应的人,其实是缺乏爱的责任。虽然界线法则告诉我们不必担负他人的感情或行为上的责任,但不代表我们对彼此一点责任也没有。对于我们生命中的人,某些限度下,我们有责任去关怀和帮忙。

    没有反应者也经常是操控者,他们大多以自我为中心,沉迷于自己的欲望和需求。

    如果你的身边就有这样的人,如果你刚好就是一个“老好人”,那么请收起你泛滥的爱心和责任感,治疗他们的唯一方式就是让其体验自己不负责任的后果。没有人真可以逃避生活的管教,人种什么,就收什么。越晚得到管教,情况会越糟糕。

    界线问题的形成

    了解了这么多界线问题,大家一定很想知道界线问题是怎么形成的?

    很多人是直到成年以后才逐渐感觉缺乏界线感,有的甚至是读了这篇文章后才感觉有那么点不对劲。其实界线是从婴幼儿期开始就逐渐建立起的一种自我边界感。

    在经历了从出生到前几个月,与母亲培养亲密关系的共生期后,5、6个月大的婴儿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与母亲不同的个体,他们开始尝试、触摸、品尝,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围着母亲转。等到再大一些,他们开始沉浸在自己的全能感中,已经可以把母亲抛在身后了。

    这个时期的婴儿很喜欢说“不”“我”“我的”,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通常会感觉到很失落,有种孩子不再需要自己的感觉。界线发展不成熟的家长,甚至会有些仇视孩子设下的界线,于是有人试图打破界线,有人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情感受伤和退缩,有人给予过度的控制和保护。

    这些都导致孩子难以发展出良好的自我界线。孩子非常敏感,他们很快就能捕捉到大人们的信息,然后把内心的感觉隐藏在假意的笑容下。这代表着孩子开始为他父母的情感健康买单了,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成为了他们父母的父母。

    有这样成长经历的孩子长大后很多会发展为顺从者和回避者。而与之相反,控制者和没有反应者的童年则往往太过缺少父母的限制,或者缺少前后一致的管教,这就导致日后他们的不负责任和对他人界线的侵犯。事实上,没有人可以逃避生活的管教,控制者也同样是界线发展不健全的受害者。

    如何建立自己的界线?

    当我们了解了界线问题的形成过程,也不免沮丧,因为我们早已过了婴幼儿时期,作为成年人的我们该怎样重建自己的心理界限呢?

    意识到自己缺乏界线感的人最初会感觉到很愤怒,继而是改变带来的痛苦,有太多阻碍的声音:来自别人的反击,来自内心的愧疚和恐惧,以及来自合理界线的不确定等等。

    《过犹不及》这本书告诉我们,要把注意力从别人那里转移回来,重新放回到我们自己的身上,建立界线需要多给自己一些耐性。

    当你对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开始不满,当你越来越喜欢和有界线的人交往,恭喜你,界线的建立已经开始了。接下来需要这样几个步骤,继续建立和完善自己的界线:

    01、 首先了解自己的感受

    当你发现自己的愤怒和不满时,不要试图掩盖,勇敢面对自己的感受并确定你的界线受到了侵犯。

    02、 发现自己的界线是怎么被侵犯的,并不断操练说“不”的勇气和技巧

    一开始建立界线会有些笨拙,需要不断的练习来处理别人愤怒的反应以及来自自己的愧疚和恐惧。

    对于来自别人的愤怒和攻击,你只需要了解,愤怒只是一个人内心的感觉,它不会冲过来“咬你”或伤害你。除非你允许,对方的怒气无法“进入”你的内心。

    而面对内心的不安,你也需要明白,你不欠那个使你愧疚的人任何的解释,只需要告诉对方你的选择。当有了这样的心理预设,一开始的愧疚自责,会渐渐转变为愉快和满足。

    03、 喜爱别人的界线,自由的说出我们的“好”与“不”

    要学习建立开放的界线。前面我们也提到过,好的界线不是一堵墙,而是一道篱笆。在建立界线的过程中,要以宽容之心来接受自己的“好”与“不好”,同时也要以平常之心面对界线一次次的被挑战。

    在建立自己界线的同时,也学会尊重别人的界线,当别人说“不”时,自己不会再因此而情感退缩。

    在《过犹不及》这本书中,对拥有成熟心理界线的人,做了如下定义,在文章的结尾希望与大家共勉:

    只要需要,他们心中总是有个“不”随时可以使用。不是用来攻击或惩罚别人,而是用来保护与发展神所赐给我们的时间、才干与珍宝。

    最后愿好人一生平安,更愿好人活出真我,一生从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伊若:水满则溢,过犹不及。事情总是刚刚好才是一种最佳状态。还记得第一次听这个感悟,是来自于于丹对《论语》的解读。没想到现在还有新书来有针对性的去讲解。😊
      • 877e12e5d883:拒绝你 成就我
      • e5bf3770e065:习惯于倾听,习惯于奉献,却常常被忽略。
      • 是小肆啊:但是建立之后,朋友可能就更少了吧。我有一天发现,如果朋友突然叫你出去玩,而且你每次都没有拒绝,那么他们出去玩总是会叫着你。而如果你拒绝了,以后的聚会基本上不会想到你这个人。
        会飞的蜗牛V:@是小肆啊 拒绝与否要看内心真正的意愿,如果总是勉强的迎合,很难建立真正的友谊,人总是会累的:blush:
      • 年轻的_wolf:心声
        会飞的蜗牛V:@潘鹏_fe86 :blush:

      本文标题:这本书,给"乖到累死"的你丨《过犹不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irr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