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环境学派简介
概述
“媒介技术学派”被称为传播学第三学派,深圳大学的何道宽教授称其为“媒介环境学派”.
媒介环境学派:开创了以研究媒介/技术为视角的生态学研究模式,将媒介视为环境,研究生存在其中的人与环境的互动共生关系,吸收了生态学和系统论的理念,追求技术/媒介、人、环境三者之间的生态平衡,有着浓厚的人文主义关怀。媒介环境学理论学派主要分为多伦多学派和纽约学派。
前者以英尼斯和麦克卢汉为代表,后者以波兹曼、莱文森和梅罗维茨等为代表。
意义和影响
将传播学关注的焦点由内容、环境转向媒介本身,开创了一个新的视角。媒介环境学派关注媒介技术与人类的和谐共存
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媒介环境学派很少论及社会对技术的使用和改变,但他们并不否认这一点,也从未忽视人在技术面前的自由意志和主观能动性。
技术作用于社会的方式:媒介环境学派并不认为技术是社会历史变化的直接、唯一因素。 在他们的论述中可以看到传播内容和特定环境的作用。
英尼斯
英尼斯是媒介环境学派的第一代人物,是多伦多学派的鼻祖。师从帕克,是麦克卢汉的老师。代表作有《帝国的传播》《传播的偏向》 等。在《帝国的传播》中,他提出一一个社会主流媒介的时空偏向与文明的兴衰密切相关。在《传播的偏向》中,他认为某种媒介与特定的文化联系在一一起。
1.泛媒介论:即凡是能够反映出一定历史时期内的文化和社会思潮的介质,都是媒介。
2.传播偏向论:所谓的偏向可以看作是文化、制度的内在的一致性和连贯性的断裂。
①偏时间的媒介:石刻文字、泥板文字之类能够保存较长时间的媒介(适合知识在时间上的纵向传播,有助于连续文明的发展))
②偏空间的媒介:轻便容易携带,,扩散范围较大的媒介(有利于增强中心对边陲的控制力)
3.知识的垄断:英尼斯把将集团利益与传播技术及其内容捆绑的机制,称为知识的垄断。
4. 文明的失衡:英尼斯将传播媒介理解为隐藏在历史进程、社会组织和人们感知系统背后的重要动力,并将传播视作一切历史运转之核心。
评价:
揭示媒介技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性,把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媒介技术作为划分文明历史时期的重要标志,将媒介研究同文化研究结合起来。
某一种媒介与特定的文化联系在一起。比如文字时代打破了 口语时代“年长者垄断知识”的局面;印刷术时代培育了人类的理性思维方式,催生了理性主义的诞生;而电子时代则击碎了传统的时空观念(后喻文化:子女教父母如何使用电子媒介) ,彻底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这些论述的启示是媒介技术并非单纯的技术,而是一种文化。(媒介本身就是一 种文化)
②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改变了传播学中以信息内容研究为中心的传统,开创了媒介与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关系研究的新领域。
③媒介生态学派认为媒介创造了一种“环境", 对社会现实产生重大的影响。但同时媒介生存具有“外环境”,其生存发展受到诸如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这个思想较早的来源就是英尼斯的媒介思想。
不足:
他将媒介的因素放大了,忽略了人的影响。他认为媒介失衡,政权就会崩坍。英尼斯这种简单武断的说法显然是受到了科技决定论因果模式的影响。
麦克卢汉
01
媒介即讯息
“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共有两层含义:
1 媒介效果层面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相较于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真正有意义的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人类只有在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媒介成为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口语媒介(部落社会)、印刷媒介(脱部落社会)和电子媒介(再部落化社会/地球村)。
2 媒介功能层面
“一个媒介总是另一个媒介的内容”。比如文字的内容是口语,广播的内容是文字,电视的内容是文字或电影。这就导致我们很难把内容和媒介本身严格地区分开来,使我们注意不到媒介的影响。
作为一个隐喻,“媒介即讯息”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是任何一种媒介——即人的延伸——都会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环境,对“整体的心理”和“社会的复合体”产生影响。媒介的影响在于引入了一种新的尺度,不同的内容呈现格式改变了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和理解环境的框架,最终影响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媒介是社会交往的讯息”。
02
媒介即人的延伸
麦克卢汉的理论中心概念是“感觉”。他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媒介是人与社会和自然环境接触的中介,一切媒介都是人类感官的延伸或拓展。例如印刷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听觉和触觉的综合延伸,电子媒介则是人中枢神经的延伸。这一论断强调了媒介本身对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
接着他提出“延伸意味着截除”。使用替代性工具,身体那部分的原有功能就会退化。不同器官的延伸,会带来人整体感觉器官的不平衡,只能借助麻木或堵塞感知通道,才能承受这种强度。电子媒介是人的中枢神经的延伸(人整体的延伸),中枢神经的截除意味着全身的麻木。
不同媒介延伸了人的不同部分,也延伸了不同的感觉器官。由于口语媒介没有借助任何外在的媒介,没有感觉器官得到延伸,因此在口语时代,我们的多种感官处于平衡状态。麦克卢汉认为这是一个最理想的状态。听觉是最理想、最平衡的感知世界的方式,是全方位的、整体的,触觉也具有同样特征。如果因为使用某种媒介而使人的某种感觉器官得到延伸,人类就会处于感觉不平衡状态,人类文明就会向危险的方向发展;只有整个人身都得到延伸(如通过电子媒介),社会才会进入一个理想状态。
03
热媒介/冷媒介
麦克卢汉提出“冷媒介、热媒介”的比喻式论断,将媒介区分为两种:冷媒介和热媒介。一般而言,热媒介的讯息清晰程度较高,不需要参与者投入较多的想象力;冷媒介的讯息清晰程度较低,需要接受者参与其中,用自己的想象填补缺失的信息。如:报纸是热媒介、电话是冷媒介、收音机是热媒介、电视是冷媒介、电影是热媒介。需要强调的是,冷热媒介的判断并非绝对,麦克卢汉本人对各种媒介“冷热程度”的判断也十分主观。
媒介冷热论实际上是在探讨媒介技术与民主参与之间的关系问题。麦克卢汉推崇冷的媒介,对人们习以为常的热媒介进行批评。热媒介具有排斥性,冷媒介具有包容性。人们已越来越醉心于用技术塑造越来越热的媒介,不知不觉放弃了民主选择的阵地,不利于民主发展。
04
地球村
“地球村”(Global Village)概念是在《古登堡群英》中被提出的。麦克卢汉认为,随着广播、电视、互联网和其它电子媒介的出现,各种现代交通方式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地球村”的主要含义不是指发达的传媒使地球变小了,而是指人们的交往方式以及人的社会和文化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口语媒介产生了部落化的社会形态,人们结成面对面的亲密社群,共同参与生产和仪式(部落化);城市化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被迫中断,直接的、口语化的交往变成了非直接的、文字化的交往(去部落化);电子媒介又实施着反都市化,即消解城市的集权,使人的交往方式重新回到个人与个人的交往(再部落化)。他把媒介的发展分为口语-拼音文字、印刷媒介-电子媒介阶段,分别对应着部落化时代-脱部落化时代-重新部落化时代。
05
媒介即按摩
媒介即按摩,其含义在于“媒介作用于人类感官的比率,渗透其中并对其塑形和改造”。人们感受媒介更像是全身接受按摩一样,能切身感受到媒介对我们生活及社会的影响。理解媒介意味着理解媒介的后果,理解“媒介即按摩”意味着理解“按摩的后果”,这种后果致力于改变人们的认知模式和感官比率。
《媒介即按摩》的策划人阿尔吉指出,取名“按摩”实际是暗示“媒介不是中性的东西,它拽住人,摩擦人的肌肤,按摩人的肉体,把人撞击得团团转”。通过媒介,受众获取对自身有利的信息,大多数人在更大程度上把媒介当作娱乐的工具,作为一种让自己得到放松的手段。受众从媒介处得到了一种“按摩”的效果,而这种“按摩”却在无形之中使人们被麻痹而不自知,让受众变得乐于接收各种碎片化信息,懒于自我思考。
06
内爆
麦克卢汉认为,电子媒介时代,过去的许多差异正在消失,正在经历着“内爆”(implosion)的过程。内爆指界限的模糊,是电子媒介作用下人与环境的一种界限的崩溃。内爆是消除所有界限、地域区隔或差异的后现代性过程。①物理空间上,媒介使人的感官得到延伸,地理意义上的距离消失;②虚拟和现实之间界限的模糊,即拟态环境和现实环境的模糊。
鲍德里亚引申出“外爆”的概念,外爆即界限的清晰。
①外部表现为扩张。国家、地域和资本的不断扩张,为追求利益会划分自己的市场边界,不断扩张;
②内部表现为分化,社会、话语和价值的不断分化,文化分化,价值体系分化。
当今的内爆首先是真实与虚拟之间界限的内爆,即意义的内爆。媒介真实与客观真实之间存在差异,但人们总是错把前者当后者。鲍德里亚的后现代主义理论中,将各种真实、意义和价值的界限进行摧毁的内爆,在社会内部首先成为一种破坏、一种颠覆,最终,这种内爆又变成了对社会大众的控制。在这样的意义上,鲍德里亚的内爆已经远离了麦克卢汉制造和使用这一概念的初衷。
07
媒介四定律
马歇尔•麦克卢汉、埃里克•麦克卢汉在《媒介定律》(1988)里提出媒介四定律:
提升——一种新的媒介是对现有传播能力的提升;
过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旧媒体会过时和淘汰;
复活——旧媒体不会完全消失、灭亡,而是以一种新的面貌再次出现在社会当中;
逆转——新的形式被推向潜能的极限后,原有的特征会发生逆转。
各种媒介自身都包含着更新换代的固有属性,它们有各自的产生、发展、消亡的轨迹,而在这演化过程中又不断受到其他媒介的影响。提升-过时-复活-逆转 不是新媒介取代旧媒介的线性单向递进的序列,而是媒介之间复杂的此消彼长互相交融互相影响的形态演化阶段。
“媒介四定律”概括出了伴随科技发展而导致的媒介更新换代和形态演化的客观规律。新兴的媒介强化和提升了旧媒介的某些功能,使旧媒介变得过时,新媒介的功能达到极限之后又发生逆转。有些媒介在技术的更新换代和不断的形态逆转中相继消亡,有些旧媒介过时、被更先进的新媒介取代之后,这些旧媒介并没有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
08
对麦克卢汉的评价
1、意义
①理论有独到见解,扩大了媒介的概念;
②将媒介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情境中研究,媒介分析有了高度和纵深的品质,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③开拓了媒介研究的眼界和范围,使人们真正看到媒介作为客观存在的价值和作用;
④关于地球村的预言符合当前世界的发展趋势。
2、局限
①具有技术决定论倾向,强调媒介工具和技术的巨大能动性,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性因素,忽略了其他复杂社会因素的作用;
②忽略了人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人成为媒介主宰的对象;
③忽视了媒介的具体内容,对冷热媒介的划分过于牵强;
④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由此解释人类行为是片面的;
⑤分析的客观性、科学性、实证性不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