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美国)沃尔特·翁
译者:何道宽
《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是传播学第三个学派——媒介环境学的代表作品。
去年读的《理解媒介》是媒介环境学派第一代代表人物马歇尔·麦克卢汉的代表作,沃尔特·翁是第二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1、史诗那么长,怎么记得住
过去前言我很少读。
前言也好,或者导读,都有引路人的意味。跳过引路人,我喜欢自己闯,急了,也怕剧透。但学术类的著作,前言最好不跳过。
何道宽先生是把媒介环境学派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几乎每一本媒介环境学的著作,译者都是他。
先生在《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的前言中提出了一个黄金问题:数万行的巨型史诗,如何编出来的?如何记得住?如何几天几夜一口气唱完?
要知道大部分史诗演唱人是文盲,而《格萨尔王传》100多万行,就算一行一个字,也得100多万字。
这本书正是要揭开这个谜底。
2、人类文化分期
口语文化、手稿文化、印刷文化到电子文化。
这本书研究了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在各个时期的相互关系。
3、史诗研究百年史
既然是笔记,我不打算详细列举,在研究史诗和口语文化过程中,涌现出来的著名学者。
主要看成就。
米尔曼·帕利推翻了几千年来的陈见:史诗不用靠死机硬背。行吟诗人“编织”史诗时,他们有全套的预制材料去“拼装”铿锵悦耳的诗行,去“组装”大段大段的诗歌,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费劲。
这段话容易理解,但是还得到具体的语句分析中,才有办法知行合一。
苏联心理学家卢利亚研究口语文化对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达的影响。
4、本书评价不摘要
何道宽先生在《本书评价》中,大量剧透,总结了口语文化的特征,就不摘出来了。
媒介环境学派的一个共识是:前文字的口语文化在特定的意识框架里运作,书面文化的到来使古人的思维方式发生重大的变革,电子时代和数字时代的来临使口语文化以新的形态得到复活。
口语文化的复活看微信在中老年人中的使用普及就可以了。过去与互联网绝缘的一群人,通过发送语音实现了互联网时代的沟通。
沃尔特·翁提出一个重要的学术概念:原生口语文化,就是不知文字为何物的文化和次生口语文化,即电子信息时代的电话、广播、电视、语音等,人们已经广泛接触了文字,这样的口语文化跟原生的,有差异,具体哪些差异,留待后面的阅读来满足好奇。
原生口语文化克服了书面文化的沙文主义,避免了“口头文献”这样的术语。
为什么要避免?既然没有文字,何来文献一说。
这样的四不像术语是熟悉书面文化的人,带有书面文化视角的术语,很容易就跑偏了。
书中说这样的术语甚至是有意识地贬低口语文化。
人们很容易对过去与现在的关系产生两种情绪,一种是过去的比现在好,带有对现在的强烈批判;另一种是过去的没现在好,老旧过时。
5、最后
前言的最后是对媒介环境学派的评价,涉及到一些学术观点上的评述,我们学习是为了知行合一,理解身边世界的最基础原理,观点上的交锋能免则免。
明天开始正文部分。
明天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