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
一个爸爸陪伴初中女儿共同成长的家庭教育日记(10)

一个爸爸陪伴初中女儿共同成长的家庭教育日记(10)

作者: 慧通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19-07-13 08:51 被阅读0次

2019/7/12(周五)阴晚上有雨

    小小地坚持,稳稳地接住

早上还在睡梦中,孩子就起来了,一看闹钟,6:35,果真提前了5分钟,跟昨天晚上说的一样,真准时,点赞!

在那一瞬间,我有点累,不想起来,但不行,必须要给孩子榜样,同时也要给她准备鸡蛋炒饭呢。这一动力让我立即起来。同时也真正理解了孩子天天早上这么早起来,确实比较累,并且是在对学习感觉没有完全改变的情况下,这样坚持的毅力和精神真的让人感动和心疼,孩子的责任感也许真正慢慢转化吧,这会成为她的一部分,一直陪伴着孩子,成为一生的武器!

孩子稍微嘀咕了下14日在学校住宿的事情,说早上起床的时间比较短,我说了句其他孩子呢,然后就没有接话,孩子也就没有再说什么了。

唉,每一个不适合的事情,都让孩子思虑很多!每天都是这些适应不良的焦虑!

蛋炒饭很香,给孩子还准备了青菜汤,好让孩子消食,孩子尽管有些疲惫,但状态还是相当不错。

到孩子房间拿梳子的时候,看见两个碗已经空空的了,孩子去厕所了,但两个碗还在自己的房间里,我习惯性的想说把碗放到厨房,但自己控制住了,只是在一边静静地等待,一会儿孩子自己把碗放进了厨房。

闭口是最好的教育!

我指挥孩子把碗拿进房间,和孩子自己习惯性地把碗拿厨房,看似结果一样,对孩子成长的意义完全不同。指挥,让孩子成为一个没有选择力的“奴隶人”

在电梯里,孩子的情绪相当不错,说今天上午全是语文课,我说语文你还是相当不错的。“不错与有兴趣是完全两回事”,小家伙纠正了我。然后我们就语文老师上课声音太小开起了玩笑,上了车。

“能不能听点音乐?”

嗯,早上的好情绪难道都是在铺垫,是有所企图?我的大脑快速运转。

“用什么听”

“手机”

好家伙,还是手机问题。孩子学习出现问题后,一个很大的特征就是焦虑,而为了排除焦虑,孩子一直要看书、听广播、听音乐进行转移,这是一个老模式了,而孩子如果大脑一直不能停下来休息,学习的状态可想而知,后面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形成新的焦虑源,与负面的认知和思维循环增强,让孩子的状态不断下滑。

而焦虑的根源又来自对自己价值、成绩及结果的高标准和要求,在大脑里形成了高标准高要求的控制模式,形成强迫的自动化运行。

通过这么长时间我们父母学习后的改变,降低生活中各种焦虑源,并且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帮助孩子建立自己内在应对焦虑的能力,正面接纳焦虑感受,孩子的状态在一天天好转。现在孩子回到了体制内学校,压力在持续增加,习惯性的模式又要复辟?而且如果孩子一旦沉浸在音乐中,我的15分钟的陪伴,输入知识和疗愈的机会都没有了。

“不行,手机问题,妈妈和你是说好的,还是不要碰”

“难道上学,让我听音乐的权力都没有了吗”孩子立即情绪激动起来

“在车了上的时间很短,你就休息下”

“有什么好休息的,一早上的好心情都让你破坏了!”

“给你开个广播听听吧”

“广播有什么好听的?”

我还是开了广播,孩子的情绪才慢慢降了下去。接受了爸爸的安排!

广播在播广告,看孩子心不在焉,我把广播的音量调小了点,孩子马上说,干吗调得跟语文老师讲课的音量一样。我又调上来,原来她一直在听,还是一种焦虑的转移,脑海里停下来了。

路上深入交流的气氛没有了,有些沉闷。

开到一个非常大的工厂里,我说,你看这个工厂这么大,我们城市引进这样的一个大企业,就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配套企业,这个城市就发展。孩子的回应寡淡。

又过了一会了,我说,你看这个城市发展多快,你来上一年级的时候,几乎是闭着眼都可以开车,现在看看多少车,简直就是闹市区。孩子还是没有什么回应。

到了下车的时候,我说了一句“爸爸很爱你的哦”。

“嗯,我知道”孩子第一次用语言回答我的表达!感觉不错。

每次送完孩子,我都没有立即走开,一直目送孩子进了校园。我感到,孩子应该感觉到我在目送着她,到了校门口的时候,还微微回头瞄了一眼。

呵,要把这份关心和爱让孩子真正感知到,慢慢孩子就会有对抗这个世界的力量,而我们的影响也会慢慢让孩子接受。

不管怎么样,我稳稳地接住了孩子的情绪,小小的坚持,再坚持一下,孩子也慢慢学会在规则里行事。温柔而坚持!

这也是成长!真得不容易!

晚上下雨,接孩子回来,可能是夏令营要结束了原因,孩子的心情非常不错,一直说笑个不停。

在车上,讲了班上孩子的人设,沙雕一类的新潮话题,我主动问了下人设的具体含义

孩子非常清晰具体地做了解释。孩子的表达真的是一级棒!

后来妈妈,问孩子对班上各任课老师的印象和看法;

物理老师在努力地搞笑,有时效果还不错;

化学老师上课就象在开讲座,声音抑扬顿挫,感觉好象很厉害的样了;

数学老师长了一张这个学校数学老师的脸;

……

孩子的回答,真的是孩子的视角,十分的形象而有趣!

后来,妈妈问孩子,暑假后你正式要到的那一个班级,要不要我们提前跟班主任接触下,“那也不必”,孩子说。

事后,我和妈妈沟通了这个问题,我建议以后如果我们为了孩子在学校的适应问题,与老师和学校的沟通,不要征求孩子的意见,也不要跟孩子说,一定要背后助力,要让孩子有一个感觉,就是孩子在学校取得的一切,都是自己独立努力得到的,一方面是会给到孩子自信和力量,另一方面,也避免让孩子形成对父母的依赖,遇到困难自己可以放松些,不要那么费力,一切有父母撑着呢?

走到超市面前,妈妈说孩子跟着学习播音的姐姐(某学院播音专业的二年级大学生),参加特殊学校的志愿者的情况,姐姐在朋友圈里说,别人不能理解,她做志愿者为什么那么开心,对什么都很乐观开心。妈妈非常很给力,谈孩子喜欢、尊敬甚至是景仰的人的优点,实际是在给孩子努力的方向,比直接要求孩子向什么方向努力更有力量。

孩子说,其他人都是为了有这样一个经历。

我马上插话说,姐姐这样的真正乐观助人的人,从内到外,往往会得到别人的认同,所以就会被老师推荐来当你的老师。

在电梯里,在讲到某个事情的时候,孩子的声音突然高了起来,看这个神态,我笑着说“外婆附体”,孩子外婆的讲话音量非常的高,之前孩子也很不能适应,妈妈跟着笑了起来。

明显地,孩子急了,说你们这样是诽谤,违反了民法。

看到孩子真的着急了,我赶紧闭嘴。

进了家门后,我还跟说,就是开了个玩笑。

孩子依然有点不依不绕。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因此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所以特别怕别人的嘲笑,也不太能分清是玩笑,还是真是的在嘲笑她,之前我们就有过这样的经历,后来孩子大哭一场,当时我们不懂孩子的心理,还与孩子发生了口角。只有真正了解青春孩子的心理,才能做到真正的滋养孩子。

同时,我们都会慢慢活成父母的样了,我们讨厌的身边亲人身上的特点,可能我们自己就具备这样一个特点,而我们并不知道。

亲人之间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影响太大了,因此教育孩子不是教育孩子,而是完善和改变自己!

晚上孩子吃到了我准备的西红柿鸡蛋汤,给孩子烧好了汤,我没有盛出来,有些事情还是让孩子自己去做,这是我平时一直注意的。

妈妈也准备了苹果。孩子没有吃完。

过了会,孩子说鼻子有点不舒服,

妈妈说,东西吃得太多了。妈妈其实还是停留在上面的思维里。

孩子说:你们就是这样,如果别人学习不好,手机看多了,那个事情做的不行,手机看多了,鼻子不舒服,东西吃多了。

我听了以后,冲进孩子的房间,说妈妈的说法,可能只是提醒,你的感觉却象是责备或否定,这样你的感觉会比较难受。

孩子说,我只是讲了个段子,你干吗这么正式?

我知道我可能理解错了,马上点头哈腰地说,不好意思,我只是不想让您总是感到难受,立即退出孩子的房间。

事后,与妈妈讨论了这个问题,因为孩子经常会对父母的要求,产生不同的感觉,如妈妈的一句提醒,会让孩子感受到责备,如老师的一句批评,孩子感受到了对自己个人的否认…

孩子会有这样的感知模式,就是一种人际敏感的模式,内心有很多戏,可是说话的人并没有这个意思,而这样的孩子往往会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这是孩子的痛苦之源,想让孩子改变这种潜意识自动化的反应模式,是让孩子人格完善的最重要的方面!

所以,我一听到孩子与妈妈的对话,就迫不及待地冲进孩子的房间,难得有这样的实例对话,但似乎我听叉了,而且,我是不是太急了呢?

而孩子的心理感知模式是怎么形成的呢,其实都是教育的产物,除了孩子小时候养育方式造成的安全感不足外,另外,我们对孩子的责备和否定过多有关,如孩子考试没有考好,就会骂“为什么这么笨”,孩子一件事没有做好,就会说“你怎么这么没用”。把一件事情或一个结果,和对孩子整个人的价值评价联系在一起,时间一长,孩子自然就习得了这样的模式,把一个结果和一个行为,与自己的价值否定联系在一起,孩子既敏感外界对自己的评价,甚至是放大的感受,让孩子一直处于焦虑的痛苦中;同时,孩子对自己的生命价值又不是那么太重视,极端的是随意的自伤甚至是自杀,以及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或者获得某物,用自己的身体去交换。

想想真的是难受,对于一个女儿的爸爸,想想之前自己是多么失职?

当孩子已经习得了这样的模式,并且在与人交往上体现出来的时候,父母才会意识到问题,而这个时候,这个模式已经成了孩子的人格的一部分,再想改变就已经困难了。

孩子的人性本空,你给到孩子,孩子就接受什么,父母才真正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最最重要的老师。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天天向上!

高质量的陪伴,才是陪伴!接纳和尊重的爱,才是真正爱!

感赏妈妈的给力,感赏孩子的坚持!

投射孩子明天的情绪状态好!

你好,我是慧通老师,我的微信号luoluorubbie,正在陪伴曾有学习障碍的女儿重返学校。注重孩子内心成长、解决学习障碍及厌学辍学、培育优秀人格性格,我愿意和您一起研讨家庭教育各种难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个爸爸陪伴初中女儿共同成长的家庭教育日记(1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jcp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