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星照耀中国》
1936年6月的一天,一位风尘仆仆的美国记者冲破重重封锁,由北平出发,转西安,冒着生命危险进入了“红色中国”的陕甘宁边区。当时这一地区生活着中国红色革命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苏维埃政权和赫赫有名的红军。在反动当局新闻封锁和军事围剿下,这个政权真的存在吗?红军的真实兵力到底有多少?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和执政理念是什么?红色政权的那种不可征服的力量源自何处?这位名叫埃德加·斯诺的美国记者带着无数的疑问和职业赋予的使命感,经西安中共地下党安排,一路有惊无险地抵达陕甘宁边区。
他碰到的第一个红军是位名叫刘龙火的贫民会主席,斯诺这样描绘当时的情景:“他好像同中国其他地方的胆怯农民不属于一个族类,他那一双炯炯有神的快乐眼睛含着一种挑战的神情,他还有一定的吓人气派,他的手慢慢地从枪柄上移开,脸上露出了笑容……”接下来斯诺在红军护送下到达安塞,并且见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打招呼:‘哈啰,你想找什么人吗?’”这位用英语跟记者打招呼的红军就是“鼎鼎大名”的红军指挥员周恩来。
斯诺发现“周恩来的司令部门前,只有一个哨兵。屋子里很干净,陈设非常简单……炕头上放着两只铁制的文件箱,一张木制的小炕桌当作办公桌。哨兵向他报告我到来的时候,周恩来正在伏案看电报。”记者这样总结这位红军指挥员的革命经历:“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这一切似乎都包含在这个红军的故事和参加创建红军的一个人的故事中。”
斯诺跟随一队大约40名红军战士组成的通讯部队去保安。这队红军的指挥员李长林“是个年轻人,大约三十一二岁……但他当红军已有十年了,曾参加过1927年著名的南昌起义,从那时起,共产主义在中国成了一支独立的力量……”记者写道:“我在他身上开始发现一种后来我在这样奇怪地铁一般团结的中国革命家身上一再碰到的特有品质。有某种东西使得个人的痛苦或胜利成了大家集体的负担或喜悦,有某种力量消除了个人的差别,使他们真正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但是却又发现存在于他们与别人共自由同患难之中。”记者在与陪同他的红军旅伴们(很多红军战士年龄都不足20岁)聊天中得出这样的印象:“在我看来,他们相当快活,也许是我所看到过的第一批真正感到快活的中国无产者……”
斯诺在保安终于见到了“中华人民苏维埃共和国主席”毛泽东。记者这样描写当时的会面情景:“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并记叙到“毛泽东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二三点钟才休息,他的身体仿佛是铁打的……”
斯诺在保安了解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她的基本政策,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创建以来,1924年,国民党同中国共产党结成联盟;到1927年反动当局实行残酷“清党”,国共两党合作宣告结束……共产党相信,1927年以来的十年历史,充分证明了他们的论点:“对外不实行反帝政策,对内不实行土地革命,中国的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是无法实现的。”毛泽东在接受斯诺访问时也指出:“今天中国人民的根本问题是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并且雄辩地指出了抗日战争胜利的条件和历史必然性。
斯诺参观了保安的红军大学,他形容到“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的这种‘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就只有这么一家”。记者参观了红军剧社,同红军和苏区村民们观看了红军宣传队的演出,“那个用古庙临时改建的露天剧场,台上挂着一块红色的绸制大幕布,上面有‘人民抗日剧社’几个大字,不售门票、没有包厢、也无雅座……”“节目有短剧、舞蹈、歌唱、哑剧,主要是两个中心主题:抗日和革命”,道具很简单,一点也不精致,但是“演出生气勃勃、幽默风趣,演员和观众打成一片……”
在斯诺的一再坚持下,毛泽东向记者详细讲述了他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成长和革命历程,他的童年和求学经历、在长沙和北京的革命历程,1921年去上海出席共产党成立大会,1927年经历反动当局发动的反革命政变,他领导工农革命和秋收起义,与朱德一起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苏维埃政权,整顿红军革命队伍,形成“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著名的游击战术……但是在1933年10月,反动当局对红色政权发动了第五次“围剿”。1934年10月,红军开始了世界军事史上罕见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1月,红军主力到达贵州遵义。在随后的四个月里,红军几乎不间断地行军,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战斗和跋涉,强渡皎平渡、奇袭安顺场、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钢铁一样顽强的红军战士通过了这一切考验,在1935年10月,成功达到陕北。
斯诺记叙说:“长征的统计数字是触目惊心的。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发生在路上某个地方,总共有15个整天用在打大决战上……红军一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5座是终年盖雪的,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大小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在这期间,任何一场战斗的失败都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毛泽东指出:“红军的胜利行军,胜利达到甘、陕,而其有生力量依然完整无损,这首先是由于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其次是由于苏维埃人民基本干部的伟大的才干、勇气、决心以及几乎是超人的吃苦耐劳的革命热情。中国共产党过去、现在、将来都忠于马列主义……”
成功完成长征的红军主力在1933年就已创建的陕西苏区的基础上继续发展。陕西苏区创建人之一刘志丹是位忠诚而伟大的红军指挥员,他在东征山西途中不幸牺牲,被葬在瓦窑堡,苏区把保安改名为志丹县来纪念他。
埃德加·斯诺曾在1929年目睹了中国西北大灾荒给普通老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无数的农民包括儿童被活活饿死,而土地和社会财富却以更加惊人的速度被地主官僚集团攫取和控制。在1936年的苏区,苏维埃政权实行土地革命和独立的经济社会建设,重新分配土地、没收剥削阶级财产、成立经济合作社,发行纸币、实行预算管理和苏区革命教育。
斯诺由衷地写到:“中国农民不是消极的;中国农民不是胆小鬼,只要有方法、有组织、有领导,有可行的纲领,有希望——而且有武器,他们是会斗争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他在描述苏区农民对待苏维埃政权的反应时写到:“我也注意到他们大多数人谈到苏维埃时用的是‘我们的政府’,这使我觉得,在中国农村,这是一种新现象。”
记者在去红军前线途中,参观了位于吴起镇的“苏区工业中心”,“看到了苏区的工厂,看到了机器在运转,看到了一批工人在忙碌地生产红色中国的商品和农具,确实使人感到意想不到。”斯诺写到,“对吴起镇的这些工人来说,不论他们的生活是多么原始简单,但至少这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有运动、新鲜的山间空气、自由、尊严、希望,这一切都有充分发展的余地。他们知道没有人在靠他们发财,我觉得他们是意识到他们是在为自己和为中国做工,而且他们说他们是革命者……对于他们面前所打开的生活大门,他们似乎是心满意足的。”
在甘肃和宁夏的山间和平原上骑马和步行了两个星期之后,斯诺终于到达了预旺堡红军一方面军所在地。记者所见到的红军战士都相当年轻,普通士兵的平均年龄是19岁,大多数身经百战的红军战士,也只有20刚出头,红军中军官的平均年龄是24岁,从最高级指挥员到普通士兵,吃穿都一样。他们80%以上的枪械和70%以上的弹药都缴获自敌人。记者发现,“在红军的各支队伍里,几乎中国各省的人都有,在这个意义上,红军或许是中国唯一的真正全国性的军队了。它也是‘征途最辽阔’的军队!老兵们走过了18个省份。他们也许比其他任何军队都更加熟悉中国的地理……”
斯诺描述红军战士日常简单的饮食、刻苦认真的军事训练,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活,严肃坚定的政治课教育,“所有这些活动,使士兵们十分忙碌而又十分健康……也使他们形成了简单然而强烈的信念……”记者同时也描写了朱德、彭德怀、贺龙、徐海东等红军高级将领的故事和他们坚定的政治信仰,不管反动当局对红军和平民老百姓实施如何残酷的阶级报复和打击,都扑不灭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广大中国人民的革命火焰。
作者饱含深情地描写了苏区的“红小鬼”,他们“帽子上面一颗模模糊糊的红星,红彤彤的脸,闪闪发光的明亮眼睛”,很多红小鬼参加过长征,他们走完长征后仍然只有十几岁。“他们的英勇故事流传很多,他们并没有得到或要求作为小孩照顾,许多人实际参加了作战。”斯诺感慨地写道:“总的说来,红色中国中有一件事情,是很难找出有什么不对的,那就是‘小鬼’,他们精神极好。我觉得,大人看到了他们,就往往会忘掉自己的悲观情绪,想到自己正是为这些少年的将来而战斗,就会感到鼓舞。他们总是愉快而乐观,不管整天行军的疲乏,一碰到人问他们好不好就回答‘好’!他们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在他们身上寄托着中国的将来……”
1936年10月,在陕西苏区被反动当局彻底包围之前,埃德加·斯诺告别了红色中国,并把他四个月来在红色中国的见闻写成了长篇纪实报道《红星照耀中国》。在这本书最后一章,斯诺与中国人民一同见证了发生在同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反动当局在全国人民的一再呼吁下,终于同意暂停内战,组建“抗日统一战线”,这也意味着两个月前苏区的包围被取消。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以卓绝的历史远见指出:“对于一个被剥夺民族自由的人民,革命的任务不是立即实现社会主义,而是争取独立。如果我们被剥夺了一个实践共产主义的国家,共产主义就无从谈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艰苦斗争中,我们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获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并于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
岁月荏苒、时光如梭,八十载之后的当下,中国人民正奔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灿烂征途中。回望历史车轮的红色印记,我们清晰地感受到,当下每位有志“中国梦”实现的中国共产党人血管里流淌的始终是红色基因,当下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中国共产党人心中,始终坚守着“为全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不懈奋斗”的红色信念,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