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到一段话,说是广东人的红包只靠数量不靠质量取胜,看完我不由自主地笑了。作为一个地道的广东人,我对这句话是深有体会。
在老家,新春佳节派红包是必然的事情,而且不像有些北方习俗,只派给孩子,红包里的钱少了还不行。我们这里只要有亲戚关系或者关系很熟的朋友,大年初一见了面就得派一个。当然,一般是已婚妇女才会派红包的,有些年长的已婚男子,则会发钱给未成年的孩子。
像我家这里的习俗,大年初一都会向村子里的叔伯兄弟家走访拜年,见上面打了招呼,第一时间就是派红包。在场的人手一个,不在场的还有家人帮忙代领。总之,新春红包代表的是一种祝福,不管人见不见,祝福必须送到。
过年期间,不管男女老少,收红包的数量不会少,少则二三十,多则几十上百。这个数量,不是一家人收红包数量的合计,而是一个人。这真不是玩笑话。
2000年以前,开枝散叶、传宗接代是每个家庭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哪怕八十年代以后开始计划生育,也阻挡不了当时人们生儿子的决心。所以那时候每个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兄弟姐妹都比较多。
我的一位姨婆,家里有四个已结婚的儿子,儿子结婚之后已经分家,每次春节我们去探访姨婆,不管其他儿子和儿媳妇在不在,姨婆都会代不在场的儿媳妇派红包给我们,红包是提前放在她那里的。
后来姨婆年纪大了,如果很多人同时去看她,派红包也怕派漏,干脆数够红包的数量,厚厚的一叠红包直接派给家庭代表,由代表代领回家再分派。从姨婆家里出来,那位代表的口袋都是塞得满满的红包。
按照我们老家的习俗,从大年初二到大年初七,天天走亲戚是免不了的,有时候还要一天走两三家。要是朋友关系很好,少不了也得去对方家里坐坐,聊表心意。
我的一位姐姐远嫁他乡,极少回娘家这边过年,难得回来一趟,春节期间所有亲戚、同学、朋友都探访了一遍,每天忙得像陀螺,整天见不着人,最后收到的红包数量也极为可观,塞了满满一抽屉,实在叫人惊叹。
一个春节派红包的数量和收红包的数量,也颇能代表一个人家族规模以及交际情况。
当然,红包的数量代表不了质量,不得不承认,广东人的红包比起很多地方看起来是有点抠门的。但其实我们并不是抠门,而是广撒雨露,人人祝福。红包的数量合起来,质量上其实不轻的。
从我记事开始,我们老家那边的红包金额最初是2角,那时候还有人用方形的红纸来做红包封。后来有现成的红包封出现就很方便了。一般一个红包用两个红包封,一个大一个小,小红包封里装上1角,再与另外的1角一起装到大红包封里。
后来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常规红包的金额也从2角、6角、1元2角、1元5角、2元发展到今天的6元、10元、20元等,二三十年间也翻了百倍以上,足以可见现在的物价有多高。
其实新年红包也不在乎或多或少,大家都知道红包代表着一种心意,一种祝福。新春佳节能够团聚在一起,图的就是欢欢乐乐过一个热闹的喜庆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