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红色之旅荆楚行(一)

红色之旅荆楚行(一)

作者: Cp一江春水 | 来源:发表于2020-07-01 11:05 被阅读0次

          今天,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的日子,也是香港回归23年的纪念日。99年,弹指之间,沧桑巨变。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为共和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71年前,人民领袖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祖国的建设者出大力,流大汗,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中国人民逐渐富起来了!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以梦为马,砥砺奋进,誓让祖国强起来!

          闲暇之余,拜读了毛泽东的大作《水调歌头    游泳》,纵观全篇,字字珠玑,联想到1999年的湖北之行,心中生起无限的感慨。今日与诸君分享,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先奉上毛泽东同志的原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修建武汉长江大桥。1955年毛泽东视察了全部工程。1956年毛泽东巡视南方,又视察了大桥的施工。6月1日、3日、4日,63岁的毛泽东在武汉三次畅游长江,写下了此词。

       

            1999年4月下旬,我和一些同事赴湖北武汉、宜昌等地参观考察,一路走来,一路欢歌,一路学习,一路思考……

            四月的荆楚大地淫雨霏霏,油亮油亮的树叶在风雨中瑟瑟发抖,裸露的红色土地一起一伏,飞快地向后方移动,似乎向我们提醒着我们已经离开了河南。破旧的老爷车似不知疲倦的蜗牛,慢吞吞地在107国道上爬行。这是我们出发的第二天,刚刚进入湖北地界。从昨天早上出发,经过一天的跋涉,直到晚上9点,才走了不到350公里。开了一天的车,年轻的司机说啥也不走了。是啊,开了一天的车,我们这些坐车的人,浑身都散架了,何况高度紧张的司机,我们就在广水市住下了。狭窄的街道上,一两盏昏暗的路灯从树叶中探出头来,慵懒地看着我们这些陌生人。我们这些没出过门的农村人操着浓重的豫东方言,也惊奇地打量着山城的一切。街上空无一人,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我们才找到一家脏兮兮的小旅馆。老板娘操着蹩脚的普通话,谁也听不懂。当然,我们说的方言,她也听不懂。还好,我的普通话不错。一番讨价还价。7个房间,200元,大家还觉得能接受。累了一天的人们,一挨床,就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4点,团长就让大家起床。刷牙洗脸上车,我们都被车窗外的景色所吸引:不远处红色的小山包上,长满了茶树,不时有山鸡、野兔从低矮的松树林中窜出来,大片大片的小麦地早已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洼一洼的稻田和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池塘,真不愧是“千湖之国”。五个小时后,我们终于到了英雄的城市——大武汉的北关。大家纷纷跑上路边店,早点摊点儿,急切地问“有油条没”,"给我来碗胡辣汤”,'茶鸡蛋来两个”,在得到否定的回答后,几个老头垂头丧气的回到车上,“啥也没有,卖里啥饭哎”,有几个女同志买了几袋方便面喝矿泉水,也算填报了肚子。我会心的一笑,买了一碗热干面,就着咸鸭蛋吃了起来。对于我来过几次的人说,已经习惯了。

          汽车依旧在武汉街头慢吞吞地游逛,江北的汉阳房子是相当的破旧,据说还有许多“洋务运动”时期,张之洞建造的许多老厂房,有名的枪支“汉阳造”是当年为数不多的国货,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大”,98年的特大洪水给武汉三镇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思付间,车厢里一阵骚动。大家纷纷向车窗外张望,原来汽车驶向了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由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设计,是连接汉阳区与武昌区的过江通道,位于长江水道之上,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的长江大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我脱口而出。真伟大,当年,63岁的毛泽东一连三次畅游长江,在国内外引起了轰动。武汉三镇从此连为一体,京汉铁路、武广铁路从此连成一线。新中国从此联系更加紧密。雨中的长江浊浪排空,江风肆虐,水天一色,一望无际。在它的面前,我第一次感受到它那恢弘的气势,我的渺小,不愧是中国第一大河。设身处地,我也第一次体会到伟人胸怀的博大,诗词的优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色之旅荆楚行(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jkcq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