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京华烟云》,很想说说此中的蔓娘这个人物。
曼娘,曾家的大少奶奶,一辈子衣食无忧,在自己那个小院子里安然自得地活着。她不用操心内宅里的柴米油盐,也不用操心外面的人情往来,有丫环侍候着,有家人尊敬着,只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自己的小日子即可,看似是个尊贵的女人,实则是《京华烟云》中最悲苦的一个女人。
曼娘是小户人家的女儿,父亲是个书生,家境贫寒,但曼娘在学究父亲的教养之下,受了一套旧式女孩子的教育,德、言、容、功,传统的女子教育深植于内心,也许就是这样的教育害了曼娘一生。像她这种出身,能嫁入曾家这种官宦人家基本是没有希望的,但是凡事都有例外。曼娘是曾老太太的内侄女,有这一层关系,她自己又长得漂亮,聪明解事,又有修养,性格温润,很得曾老太太的喜欢,曾老太太很早就有意让她嫁给大孙子平亚。老太太有这个意思,曾家这种书香人家,最是讲究孝道,曾文璞夫妇自然没有不同意的道理。
曼娘从小就经常被接到曾家来住,她和平亚年龄差不多,经常在一起玩耍,就像童养媳一样,曼娘知道平亚是自己未来的丈夫,平亚也知道曼娘是自己未来的新娘,彼此感情又与其他小伙伴不同。青梅竹马培养的感情,自然深厚,彼此在潜意识中都把对方看作是自己的另一半。
后来曼娘的父亲去世,平亚以准女婿的身份帮助曼娘处理岳父的丧事,他俩的婚事从默认到了明路,两人成为明正言顺的未婚夫妻。在葬礼上,蔓娘躺避和尚的盯看,被平亚抱了一下来安慰,这一抱,她认为这一辈子就非他莫属了,她已经不再是白璧无瑕了,不能再属于另外一个男人了。成为后来她坚定地嫁给平亚的信念和支柱,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她生是曾家的人,死是曾家的鬼。所以,明明知道平亚已经病入膏肓,她依然坚定不移地嫁给平亚,那时她已经做好守一辈子寡的准备,这对一人女人来说,需要多大的勇气。实际上,与其说曼娘有着巨大的勇气,不如说深植于思想深处的观念支撑着她,让她明知前方是悬崖,也毫不犹豫地跳下去。
在民国时代,曼娘这样的女人也被看作是难得一见的古董,曼娘却不自知,依然固执地坚守自己的思想,画地为牢,牢牢地困住自己。
她结婚仅仅一周,病魔就要了平亚的命,从此曼娘成了一个寡妇,她开始缩在自己的小院里,吃斋念佛,半年没有出过院子一步,简直像个尼姑一样。曾太太为了让她有点生气,不再那么沉默,也是想把她彻底拴在曾家,就从山东老家同宗里找了一个一岁的小男孩给曼娘,这个小男孩的到来,标志着曼娘再没有退路,她将在曾家为平亚守寡一辈子。曼娘没有任何犹豫,欣然接受了这个小男孩为儿子,起名为阿煊。
阿煊的到来,曼娘的生活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唯一的变化就是多了一个孩子要抚养,她依然呆在自己的小院子里,很少出来,也不大见人。
曾先生和曾太太怕她年轻,经常去外面会受到诱惑,总是把她关在家里,阻止她出去,其实是处处防着她,怕她改嫁。在这样的情况下,曼娘等于失去了自由,是在监管下生活,她成了平亚陪葬的活死人。
曼娘唯一的一次去西山,是和木兰一起去的,那还是木兰再三和曾太太保证,她会时时刻刻和曼娘在一起,和她一起游山,一起吃饭,一起睡觉,这样曾太太才勉强让曼娘去西山散了几天心。
看电影在北平流行起来之后,木兰和荪亚带着曼娘去看电影,那是曼娘平生第一次去看电影,也是最后一次。就是这一次让曾先生恼怒到了极点,曾先生认为电影是伤风败俗的东西,因为电影上有男女搂抱着跳舞的镜头,这会带坏曼娘的,于是严厉禁止曼娘出去看电影。
还有一次,木兰大早上带着曼娘去公园里收集荷叶上的露水,回来就被曾先生训了一顿,明确告诉木兰和曼娘,曼娘是个寡妇,公园是她最不宜去的地方,并且不许木兰再带着曼娘出去,除非曾太太和曾老太太全家一起出去才让曼娘出去。
面对公公婆婆明里、暗里对自己的不放心,关着自己,严防自己的举动,聪明如曼娘,怎么会看不出来,可是她一点都不反抗,还表示出很乐意听从的样子。
曼娘,就这样,在公公婆婆的监管下过了大半辈子,一直把儿子抚养成人,也把自己的一生献祭给了平亚。像曼娘这样守寡一辈子的女人,在旧时代很多很多,那是时代的产物,是某些教育体制下的产物,她们是一个群体,只是她们没有能力反抗,只能在封建制度下葬送自己,委屈求全地活着。曼娘,只是这个群体中的一个,她让我们看到了旧体制中某些文化的可怕之处,也看到了一个青春少女葬送整个青春和人生的过程。真是可悲,想想,令人毛骨悚然,可是,那个时代许多女人都是这样过来的。只能说,某个时代有某个时代的规则,在个人不能改变时,只能欣然接受,别无它法。
纵然这样,蔓娘的温润善良还是木兰的精神支柱。直到战乱年代,蔓娘面对日本兵的侮辱,宁愿上吊自杀了。
真是时代造就人,令人唏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