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意味着,听话,省心,不闹腾,不惹事。
乖也意味着跟着大流走,不离经叛道。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确实喜欢用“乖”表扬一个孩子。我也不例外。
我们也是被家长这样要求过来的。
一个小孩子在前面欢快的跑,不时回头看看大人有没有跟在后面。大人呢,跟在后面一路小跑,急赤白脸的喊,慢点跑,别摔着。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
孩子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想去探知,可又对家长有着依赖。心理学家表示,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违抗性突破地需求。在这个时期中,个体一方面希望自主、独立,另一方面又希望依赖。据说,在孩子小的时候,会表现地非常明显。
为了让孩子听从意见,我们特别善于用威胁和恐吓的词语。比如,孩子太闹,有妈妈说,当初真不该要你。不好好吃饭,我不跟你玩了。再不听话,我就不爱你了。再不乖,就送你去幼儿园……
我们楼下有个孩子特别活泼,经常见到他在小区里跑,奶奶在后面追。有次我们也在花园玩,那孩子也在。不知不觉,天渐渐黑了,孩子奶奶看着天色晚了,要带他回家。
可他看着花园里还有不少小伙伴,玩性不减,并没有回去的意思。奶奶喊了几遍后,看着男孩没什么反应,有些着急,指着旁边的树丛说,小宝,你再不回去,那边有老猫来了。
小男孩看着渐渐黑沉的天,看看树丛有些犹豫,可并没有停下来。奶奶又说,小宝,你不走,我走了,你进不了门了,老猫来抓你了。说着,她起身走了。小宝看到奶奶走了,哭着追上去。
也常常听到有人会用再不听话,警察叔叔来抓人了,吓唬孩子。不少家长遇到孩子不听话,或者孩子哭闹,特别是在自己教育无果的情况下,往往会恐吓孩子说“不听话(或再哭)就把你交给派出所,喊警察把你抓走!”企图依靠警察的威慑力吓唬住不听话的孩子,帮助孩子改掉身上的坏毛病、缺点。
专家表示,这不但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反而会有害,可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危害,不可小觑。
众所周知,在大众的认识中,警察的最主要职能是抓坏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人们在遇到危险、危难时的重要求助对象,“有困难找警察”或“有危难找警察”已经成为妇孺皆知的常识和口号。
如果家长动不动地在口头上用警察吓唬孩子,这会扭曲和破坏警察在孩子心中的应有的正义形象、温暖形象,让孩子对警察产生不该有的恐惧心理,见到警察就绕着走。
当孩子真的遇到困难和危险时,就不敢向警察寻求救助,这会把孩子推向危险的境地,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助。
研究表明,家长动辄吓唬孩子,会让孩子把家长的恐吓当成现实,进而让孩子从小产生不安全感,甚至不敢信任别人、产生心理障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的成长。
帕萃斯·埃文斯在《不要控制我》一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例子:
有一天,我和朋友正在一家咖啡馆喝咖啡。一位女士贝蒂和她的女儿苏茜(7岁左右),一起走了进来。
她们看着玻璃柜台下的各种冰淇淋。
“你要哪种冰淇淋?”贝蒂问女儿。
“我想要香草的。”苏茜说。
“有巧克力的。”妈妈说。
“不,我要香草的。”
“我觉得巧克力的更好一点。”
“不,我就要香草的。”
“你不应该要香草的。我知道你喜欢巧克力的东西。”
“我现在就想吃香草的。”
“你怎么这么倔,真够怪的。”贝蒂说。
这这个故事里,母亲一直在否认女儿的感受,觉得女儿的判断是错的。
并且一直将自己的判断强加在女儿头上。
她就是对女儿宣告:你内心的想法、你自己的选择、你自己的判断,都是错的。你不要再反抗了,要乖!因为你不知道你的感受,只有我知道。
看上去是爱,实际上是剥夺孩子的“自我”。久而久之,一个个鲜明的性格泯然众人,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作为一个资深乖乖女来说,按部就班的人生多少有些缺憾。该学习学习,该工作工作,该恋爱恋爱,该结婚结婚,该生育生育。
青春期被书本和“听话”模式圈定,不少人没来得及好好恋爱,便走进婚姻。正所谓,没来及认真的年轻,就老了。
人生平凡如白开水,寡淡无味。有人不甘于内心的寂寞,开始在成年后寻找刺激,追求外界的新鲜感。因为,再不疯狂就老了,再不出去浪就来不及了。
80后们听到李宇春的那首《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心有戚戚焉。
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
没有回忆怎么祭奠呢
还有什么永垂不朽呢
天后王菲受很多人推崇,她敢爱敢恨的情感经历,我行我素的行为方式,或许也是让人着迷的原因之一。
在幼稚的时光里,尽情放飞自我;在如花的青春里肆意飞扬,感受内心的想法;在大方向里,做个不那么乖的人,坚定的做自己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