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柳体字感悟

作者: 李梅_lm | 来源:发表于2019-09-28 21:02 被阅读0次

    思想家王小平在《今天我们如何读经典》这篇文章中说到:任何一部经典与学问,解剖还原设计者、创始者的情感与动力来源,才能找到学问的精魂,这就是阅读的感同身受、心心相印之法。

    她在《易经的秘密》中还说到:

    要从当下开始,对待任何书籍不要把它看成是一本死书,要看到书背后的“象”——文字下的那个人,那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

    用易经“象”的思维方式读书,文字成图,模拟作者的生存背景、事态背景、情感背景、心灵背景,感其心,读其情,设身处地,感同身受,还原作者心路历程之图像,破除“文字障”,知识才能化为血脉。

    临写经典与阅读经典是相通的。

    以前孩子写字时,只是注重他写字的质量,不太注重作者及碑贴等内容,这样就不能感同身受,不能化知识为血脉。

    当自己开始练字,慢慢有所感悟,虽然不能做到较为深刻,也希望一点一点去学习,去体会。

    目前正在学习的是柳体字,就要了解:柳公权其人;柳公权代表作及其笔下的人事物等。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中晚期著名书法家,自幼好学,12岁能作辞赋,31岁进士及第。先后侍奉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七朝天子,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共汽车,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去世时88岁,获赠太子太师。

    柳公权学习书法非常勤奋,为人一身正气,刚直不阿。从小接受《柳氏家训》关于“德行”的教导,因此终身以“德行”为根株,“博贯经术”。他在人生、书艺方面都具有儒家风范。

    一次,穆宗问柳公权:“卿书何能如是之善?”柳公权答道:“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穆宗神色严肃起来,知道他是用书法来规谏自己。此事被后世传为“笔谏”的佳话。文宗时柳公权多次劝谏,被任为“谏议大夫”。

    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唐武宗巡幸“左神策军”军营,命崔铉撰文、柳公权书写了《神策军碑》,时年柳公权66岁。

    习柳体字感悟

    《神策军碑》全称《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立于皇宫禁地,记录了回鹘汗国灭亡及安辑没斯来降等事,是后世学者研究唐代边疆关系的重要史料。柳公权奉旨书写,特别郑重,竭尽全力,所书之字端庄森严,苍劲精练。

    《玄秘塔碑》创作背景:唐文宗开成元年(公元836年)6月,大达法师——端甫(769年-836年)圆寂,享年68岁。大达法师一生历经唐朝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6朝。他是继玄奘法师后,唐代又一位有名的高僧。唐宪宗时,因为端甫在佛学界的造诣和声名,宪宗诏端甫率缁属迎真骨于灵山,开法场于秘殿,端甫继玄奘后又一次在长安震动朝野。端甫在朝中掌内殿法仪,标表净众长达十年,尤以主讲《湿般》、《唯识》等著称于世。文宗赐谥号“大达”法师。而为纪念大达法师之事迹以告示后人,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841年)12月于长安刻此颂功德碑。

    习柳体字感悟

    此碑为柳公权64岁时所书,碑文由唐朝宰相裴休撰文。

    (以上有关柳公权的资料摘自网络。)

    我在练习两个帖时,明显感觉《玄秘塔碑》比《神策军碑》难写。

    《神策军碑》书写对象是国家的军队,因此写得厚重、庄严,具有大唐风采。

    《玄秘塔碑》书写对象是唐代高僧,大达法师比柳公权年长9岁,在佛法上取得很高的造诣,柳公权肯定是很敬佩法师的,他们同时历经了四朝天子,在书写《玄秘塔碑》时柳公权是倾注了极大的感情的,因此笔法、结体等表现细腻、变化丰富。

    大书家总能根据书写对象及内容,变换不同的书写风格。

    柳公权与颜真卿,人称“颜筋柳骨”。

    怀着敬畏之心临习经典,感受着柳公权的铮铮铁骨,感受柳字的棱角分明,骨力遒劲。

    节临《玄秘塔碑》

    我觉得柳字最能体现其骨力的地方,除了方笔外,就是横、竖、撇画了。

    刚开始临习《神策军碑》时,横竖总是写不直,长横写得弯弯曲曲,感觉长竖比横还难写。每天除了单字之外,横与竖都要单独练习,两个月才能拉直,敢于示人;另外,撇画也要单独练习。

    学字学人,学习柳公权的“心正笔正”,学习“颜筋柳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习柳体字感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kbge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