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人都会对写作目的和能力产生怀疑,但凡思考不清楚,可能做一些调整,但终究不能忘记责任,还有对人生的救赎。
幸福川流需要汇聚。自芝诺开始,斯多葛就用清澈见底的川流来形容幸福人生。并称需用知识救赎,爱比克泰德这样说:“是什么成为他自己的主人,是知识,是如何生活的知识”。
想不枉此生,如何生活是必备知识,人应该透彻明了其中的道。因为看到日常消磨自我,为微不足道的东西丢弃最宝贵时间,未免可惜。应在群峰之巅思考必需的问题吗?
《沉思录》说:“不存在位于整体之中却不受整体支配的部分,确信我是整体的一部分,我就会对整体分配给我的事物感到满足。这样的人生流淌着幸福。”
人可以在川流不息的大河之畔,满怀欣喜看它彻夜不息,为人生感慨,为逝去黯然举杯。也可以在清明冷静山顶,看日月运行,星辰移转,为宁静恬然欣喜。
真知绝非唾手可得。可是,你应该知道,对于哲学的自信,需强大的心力。只是豁然开悟距离大众生活太远,知识需要慢慢到达。井上忠教授认为哲学是雕塑,而不是绘画。
理论应该有清晰的逻辑架构,全面论证,而不是采用黑白素描、明暗对比,或者干脆留白,用意向说明,这无法征服认知,人需要的不是沙烁,而是珍珠。
如果一两句话就能彻底解决所有问题,只能是欺瞒,或者是无道德底线的循环论证。幸福仅递过一碗老鸡汤,可以温暖,但绝对不可能是救赎。
我认可荻野弘之先生的认识,斯多葛派“试图建立能够说明人的本性是如何适应整个社会的学说,从这一点来说,它是各个学派最有野心的,”即便有过激性,那也是高贵的谬误。高贵的谬误性让人遗憾,质朴之理,难以完美解释,谁又能超越呢?阿里斯通有想法,克律西波斯更有想法,唯有开放和实践,直到拥有完善理论体系。
存疑对追寻有益处。现实技艺掌握还不够多,以为瞎捣鼓就能够完成人们的救赎吗?帮助自己还不够,怎么就自以为是到了这个程度?这就是心里常出现的话语。
《沉思录》里这句话也时常跳脱出来:“你若相信自己做到是最有价值的事情,你对此深信不疑的时候,也就它阴谋得逞的时候。”“牢牢记住吧,退隐到实在地属于你的小天地。”
深信不疑,会带来什么样的阴谋呢?让我们堕落在恶之中吗?
“你从来没有发现一种幸福的生活,机锋暗藏的论辩不是,财富不是,名声不是,感官享乐也不是,这些都不能算作幸福的生活,那么何谓幸福?就在于按照人们的本性从事。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呢?他他的任何动机与行为必定要遵守有些原则。
什么原则?有关善恶的原则:如果一件事情不能使人得到公正、节制、勇敢和自由,那么就不算是善的,如果一件事不能使人成为与上述品质相反的人,那么就不能说它是恶的。”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长河有了漩涡,徘徊片刻,依然要努力的前行奔流,这就是流淌生命的意义。顺应自然,追寻的是善,即可。
王蒙说:“人老了,就应该成为一个哲学家,不习惯哲学的思辨,也还可以具有一个哲学的情怀,哲学的意趣,哲学光环笼罩下的微笑、皱眉、眼泪,至少有可能获得一种哲学的沉静。”
说的不无道理,只是那些文字,是你想要的吗?你要的绝对不是意趣,还有情怀,要的是真知,改变生活的知识。当你走下群山,成为一条清澈见底的川流,和他人一起,汇入生活的洋流,融入这个无边无际的世界,你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