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做事先做人”,这句话无疑是对做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一种理念,是一种心态。对人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善待别人,这就是别人常说的以诚待人。待人首先要用心去换心,以真诚去缔造真诚,以友谊去缔造友谊,换回来的才是别人对你的真诚。
同样,作为一个领导者,不仅仅应该为自己着想,更应该为真诚的对待下属,为跟着自己的下属多着想一些。
曹操用人的一个过人之处,就是真心对待忠心的下属。具体地说,就是对战场上英勇作战、屡立战功的人从不吝啬赞美和赏赐,还有就是对待出谋划策、以笔为刀的文士也一视同仁。他懂得怎样才能得到人心,才能感召士人心甘情愿地为其驰驱效命。
建安十九年,张鲁带着全家来到南郑,向曹操表示臣服。曹操亲自出城迎接,立即任命张鲁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食邑一万户,以客礼相待。张鲁的五个儿子也都被封为列侯,曹操还为自己的儿子娶了张鲁的女儿。
曹操对于张鲁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优待。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认为,张鲁虽有归附之心,但毕竟是战败以后才来投降的,而曹操却将他封为万户侯,五个儿子也全都封了侯,曹操的着眼点不仅仅是为了优待张鲁一个人,而是以张鲁为榜样,影响、动摇和吸附与张鲁类似的地方割据者。在曹、刘、孙三方鼎立的局面下,只有在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所施恩慧等方面都超过对手,才有最后取胜的可能,曹操对此自然不会不明白。此外,汉中僻远艰险,得来不易,以后要坚守更不易,必须施以重赏,以安固人心、利于今后,这大概也是曹操的一种考虑。
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在评论曹操攻占汉中后不仅封张鲁及其五子,而且封了阎圃等人时说:“今阎圃谏鲁勿王,而太祖追封之,将来之人孰不思顺!塞其本源而末流自止,其此之谓与!若乃不明于此而重焦烂之功,丰爵厚赏止于死战之士,则民利于有乱,俗竞于杀伐,阻兵仗力,干戈不戢矣。太祖之此封,可谓知赏罚之本,虽汤武居之,无以加也。”着重从政治影响的角度来看待曹操的封赏阎圃,应当说是颇有眼力的。
凡是来归者,曹操都能够厚待之。又如,颍川阳翟人赵俨,避乱荆州,得知曹操迎帝都许的消息后,便扶老携弱前来投归曹操,被曹操任命为郎陵长。河内温人司马朗,字伯达,司马懿之兄,聪敏多识见。原为董卓所留,朗料定董卓必然败亡,用财物买通了董卓身边的人,请求回到乡里。曹操都许后,征召他为司空掾属。故太尉杨彪之子杨修,字德祖,博学能文,才思敏捷,在建安中被举为孝廉,接着被任命为郎中。
对待有功之臣,曹操也总是厚待之,不仅是加官进爵,给以物质奖励,而且还做出姿态,给其礼遇,让其感觉受到重视,从而使其立功之心更加强烈。正因为如此,曹操身边才始终都能团结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为他的事业保驾护航,最终助他完成自己的大业。
三国时期的孙权对待部属也十分真诚,很得下属的人心,这也是他能割据一隅,鼎足一方与曹操、刘备抗衡的原因。
东吴大将吕蒙从小当兵,没有文化,当了大将以后,发布命令,起草文件都得让别人办。有些人瞧不起他。孙权为了维护吕蒙的威信,培养吕蒙的才干,就让他要下功夫读点书。可吕蒙说工作忙,没有时间看书。
孙权耐心地开导他说:“你的军务再忙还有我忙吗,我不是挤出时间看了那么多的书吗?”于是吕蒙在孙权的督促下,开始注意学习,读了很多书,成为一名文武双全的将领。
吕蒙生病以后,孙权心里非常着急,他把吕蒙接到内宫,让御医亲自给他治病。每次御医给他扎针,就象刺他自己的肉一个难受。他关心吕蒙,想见他一面,又怕见多了累着他,就常常把门帘掀起一条小缝看望他。看到吕蒙能吃点饭了,就格外高兴,有说有笑。否则就着急,自己吃不好睡不好的,对吕蒙可以说是关怀备至。
蒋钦为官清廉,家里很穷。有一次,孙权到他家,见他的母亲和妻子穿着和铺盖都很寒酸,心里非常难受,赶紧让人拿来锦缎给他的家人用。
他手下有一个大将叫凌统,打起仗来身先士卒,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孙权的一员爱将。凌统死后,孙权哭得死去活来,好多天不吃饭。把凌统两个年幼的儿子接进宫里,像对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关怀照顾,等到长大以后,又专门请老师教他们。
孙权这种对属下关怀备至的做法,赢得了人心,感动得文武大臣为他的大业舍命效劳。由此可见,对下属关怀备至,体贴入微,也是尊重人才的重要表现。因此,领导者对下属一定要政治上关心,生活上关怀,感情上体贴,解下属后顾之忧,用真情去呵护人才。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是下属的真诚朋友。
智慧书签
所谓真诚,就是对人对事抱着真正关怀和坦白的态度,不掩饰自己的真实动机,为他人办事尽心竭力,开诚布公、襟怀坦荡。真诚是待人接物应取的态度,也是人际关系的有效粘合剂。待人不真诚、不诚实,就不能使对方感到亲近,也不能取得对方的信任,还会使对方产生防范心理,从而形成一道无形的墙,自然也就不可能建立起互相信赖的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