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让数学学习在课堂真正发生
作者 : 帅莉
【摘要】有效的数学学习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学会思考、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和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数学素养,发展数学思维。针对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的浅层次和低效率学习现象,只有开展深度学习,最终才能实现有效的数学学习。
【关键词】深度学习;求真;求新;求联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3-0038-02
【作者简介】帅莉,南京市力学小学(江苏南京,210000),一级教师,南京市数学学科带头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深度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地学习新思想和分析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而提升学习层次,强化学习能力,去适应新情境、探究新问题、生成新能力的综合学习。目前,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如形式化、程式化、碎片化等浅层学习的问题和现象。事实上,要想使得学生取得数学学习的最佳效果,只有在课堂中通过深度学习,才能不断建构自身的数学体系,同时体会思考的乐趣。
一、“求真”――深度学习的保鲜剂
学习情境的真实展现和学习过程的真实展开,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结构的必备条件,只有真正经历用已有数学活动经验不断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学生的深度学习才有可能发生。
1.开展真研究。
利用学生已知经验,组织学生研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方式,但在课堂上往往受时空的限制,有时很难有效地完成,要么蜻蜓点水,要么变成个别同学的研究,最终演变成了假研究。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六下《认识圆柱》时,常常请学生用带来的圆柱体物体观察交流,总结特征。从课堂教学来看,有一部分学生并没有参与到研究中来。如果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引发思考、启迪思维,真正感受圆柱的特征,课堂交流讨论就会更有质量,对圆柱的认识就会更深刻。
2.落实真经历。
学习中的真经历一定是遵循认知规律的,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亲历“重蹈人类思维发展中的那些关键性步子”,学生才会进行深度学习。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五上《小数的意义》时,一个学生解释“一张桌子的宽是0.5米”时说:“0.5米就是分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回顾这位教师的板书,不难寻找到问题的根源。
板书:
一位小数 两位小数 三位小数
0.1= 0.01= 0.001=
0.3= 0.04= 0.005=
尽管教师在教学时依托情境,但板书时却屏蔽单位,从而导致学生认知的脱节。如果在例题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带有单位名称的算式摘录在黑板上,比如0.1米=米,0.04厘米=厘米,组织学生读一读,充分感悟小数与分数联系,发现单位相同,然后再把黑板上的单位擦掉,那将会事半功倍。
二、“求新”――深度学习的催化剂
数学课堂应是学生期待的课堂,每天都有新鲜事、新发现、新收获,教师需要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有活力,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数学课堂,催化学习的深度展开。
1.任务驱动思考。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材适当加工,设计一些学生能够“跳一跳”解决的问题,他们就会有新鲜感,自然愿意展开学习。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一下《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时,考虑到本学期在学习不进位加时,教材的编排都是从现实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计算的模式,因而在教学这一课内容时,笔者尝试改变学习情境,直接利用开放题开展教学。
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照样子,自己编一道26+□的加法算式。编完自己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编出了不进位加和进位加,针对学生的差异,笔者展开分层教学,比如通过“26+2”复习不进位加的口算方法,而通过“26+4”和“26+7”分别完成教材中的例题教学任务。利用学生自我生成的素材,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满足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2.实践建构新知。
数学的严谨性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砍去那些不合逻辑的错误东西,保持数学的纯洁性,但如果教学中处理不好,它也会砍去数学中生动活泼的思想。在建构新知的过程中,要多实践多体验,去找回数学的活力。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二上《认识厘米》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清晰建立厘米的概念,笔者借助1厘米小棒,同座合作把各自1厘米的小棒连起来,认识2厘米。而认识5厘米,则先估计,后用1厘米的小棒去量,边量边用短竖线做记号,在不知不觉中创造出了一把简易的尺子。学生在多样的活动中,不仅经历了尺子的演变和制作过程,感受到数学文化,更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神奇和意趣。
三、“求联”――深度学习的活性剂
数学教学除了要有一个横向的透视,也要有纵向的穿透,寻求数学的源与流。在教学中力求呈现数学动态统一、相互关联、鲜活生动的形象,而不是片断局部的、彼此分割的知识条块和记忆库。
1.整合建立联系。
教材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围绕教学目标,寻找它们的内在联系,并使之有机整合,建立合理有序的知识结构,在这样的深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上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12×3”时,教材上呈现了摆小棒、口算和列竖式三种方法。面对这些素材,教师应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建立起它们内在的联系。
(1)小棒、口算应为笔算服务。结合摆小棒,让学生观察发现“单根”有3个2,2×3=6,“整捆”有3个十,10×3=30,合起来是36。借助小棒为笔算的算理理解做好准备。
(2)比较两种算法。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这里的竖式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教学时可以根据列出的竖式,结合摆小棒和口算的方法,让学生讲讲算理,结合讲算理的过程,展示竖式计算的完整过程,清晰计算每一步的意义。
(3)梳理小棒、口算、笔算三者之间的关系。计算12×3,我们可以摆小棒算,可以口算,也可以笔算,那么它们在计算上有什么共同之处?知识的梳理可以减轻学生的思维负担,同时也渗透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思考方式。
2.沟通构建整体。
单元之间的承续,以及单元中每个知识点的衔接,都需要我们在备课和教学中多思考,教给孩子“打包”知识点的方法,他们能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比如在学习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面积和体积时都是不断转化成已经学过图形的面积或体积来学习新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瞻前顾后的意识,这些知识点虽分散在不同的单元和年级,但是教学时要有板块意识、整体意识,让学生能有效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思考的方法。
深度学习是对学生学习提出的一种较高要求,作为教师只有深度钻研、深度反思,才能促成学生努力学习、学会学习、享受学习,最终达到深度学习的最佳状态,让学生真正在数学学习中乐此不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