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两只老虎》想到《在大革命的洪流中》
■笑独行[述记]
![](https://img.haomeiwen.com/i13064137/1e8da11d76467cd6.jpg)
“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只没有眼睛,一只没有耳朵,真奇怪,真奇怪。”这是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儿歌《两只老虎》的歌词,歌词的作者是谁如今已不可考。歌词是怎么来的、什么意思也没人能说出一个所以然来,可以姑妄听之的是,歌词隐晦地概括了一个凄美的民间传说:老虎王国有一对身怀绝技的兄妹暗中相恋,事发后因不容于世而双双自残,于是,哥哥瞎了眼睛,妹妹聋了耳朵。
但在我的记忆中,童年时代却好象没唱过这首儿歌,第一次听到这首儿歌的曲调应该是1975年前后在文革电影《闪闪的红星》(1974)中,歌词为: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和劣绅,和劣绅;我们要做主人,我们要做主人,分田地,分田地。
当时,我正在上海读高小,记得还与同学们一起唱过改编自该电影插曲的打油歌:大饼油条,大饼油条,脆麻花,脆麻花;阿拉要吃豆腐浆,阿拉要吃豆腐浆,补营养,补营养。
后来(大约是1977-1978年读初中时),老电影《大浪淘沙》(1965)首次公映,我又在电影中听到一首曲调完全相同的北伐军人齐唱歌曲,歌词为: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那时我想,原来《闪闪的红星》中的插曲就是由这首齐唱歌曲改编而来的。但当时也还是不知道这首歌的歌名是什么,因为处在那个年龄加生在那个年代的我还无从查考。
电影《大浪淘沙》的主题歌唱道:“大江东去浪淘沙,革命的洪流冲天下……历史的渣滓沉水底,英雄成长在红旗下……”对于在文革中成长、胸怀革命理想的我来说,这部反映大革命时代青年知识分子的选择和命运的老电影始终是一部波澜壮阔、激荡人心的经典作品,而当时则更是让我好一阵子都像发了高烧一样感到头脑发热。
与此同时,在看完电影《大浪淘沙》后,我还很意外很幸运地在家中用原木和原木板搭成、不到一米高的存物阁楼上找到了一本没封皮没扉页没版权页、看起来年代颇为久远的“小说”,虽然不知道“小说”名是什么,但故事主题和情节却引人入胜,与电影《大浪淘沙》一样令人兴奋不已。
该“小说”反映的是1924年到1928年尤其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后的中国革命。所幸“小说”正文完整无缺,头尾都在,让我感到很满足。而在看完“小说”后,我又意外地像鲁迅先生在历史的字缝中看出“吃人”二字一样,兴奋地在书脊里发现“小说”名叫《大革命的洪流》。稍稍有点遗憾的是,“小说”的作者是谁还是不知道。
得知老电影《大浪淘沙》就是根据“小说”《大革命的洪流》改编的并且得知“小说”的作者名叫朱道南,应该是1980年考上大学以后的事情。
然后,直到大约2007年,我才通过网络查考得知,电影《大浪淘沙》中那首北伐军人齐唱歌曲原来是黄埔军校校歌,歌名为《国民革命歌》,词作者廖乾五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政治部主任、共产党员,而曲调则来自源于波希米亚民谣的法国儿歌《雅各兄弟》(Frère Jacques)。
也是大约2007年,我还通过网络查考得知,《大革命的洪流》并非小说,而是革命回忆录,同时确认“大革命的洪流”只是简省的书名,完整的书名是《在大革命的洪流中》。该革命回忆录是曾任八路军一一五师运河支队政委、时任上海市房地产管理局党委书记兼副局长的朱道南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的,由上海文艺出版社首次出版于1961年8月。
【由《两只老虎》想到《在大革命的洪流中》_原创:笑独行_体面杂志(笑独行的和讯博客)2014-1-11 14:51:13】
![](https://img.haomeiwen.com/i13064137/b11b9dce4bd699ed.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