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初读《道德经》体会之第十八章

初读《道德经》体会之第十八章

作者: 荔枝咔咔 | 来源:发表于2024-01-15 10:22 被阅读0次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大道,即为万物运作规律。智慧,聪明巧思。

六亲是哪六亲?谓:父、母、兄(姐)、弟(妹)、夫(妻)、子(女)。

当“大道”被废弃的时候,所谓的仁义才会显现出来。当“智慧”出现的时候,就会有严重的虚伪表露。有了六亲不认,互不亲和的情况发生时,才讨论孝顺慈爱与否。当国家治理昏庸混乱时,才方显出忠臣的气概。

都是一正一反的论证。能够感受到一股强大的讽刺挖苦意味。

仁义二字好不好?当然好。但是背后显现的是什么?有仁义,是因为不仁义的存在,所形成的对比,因而有了仁义的定义。

想到这里,我似乎明白了“大道废”的意思。所谓大道,这宇宙万物的奥秘、规律与准则,其实是不被定义、能够按照其本源运作而生的。当这浑然天成的“大道”被破坏后,才有了好与坏的出现,当能够明白好与坏的相互依存时,也就不会为此而烦恼困惑了。

当人人都愈加追求成为一个“智慧”的人,老子这一章的“智慧”,我想是一个贬义的侧重,就是人类所谓的自以为的“小聪明”,当这些聪明不能良好的作用,很可能就会走上歧途,出现所谓的“大伪”,让人处于危险的境地。

不可否认“慈孝”好,但是当我们细挖这个词的源头,人世间为什么有了这一个词汇,如果人人本身就“慈孝”,是刻印在骨子里的品德,那么又何苦挂在嘴边,写在纸上,需要时时耳提面命呢?就像是现代人的一个通病,有时候越是缺什么,就会越加强调什么。当这个东西原本就存在的时候,其实根本不用提醒的。

忠臣好不好?当然好。但是同样的道理,为何有了忠臣这个词,是因为有对应的奸臣存在,是因为国家有难,需要忠臣的支持,但是这种背景是人们乐于所见的吗?当然不是。我们宁可天下太平,宁可不需要用到“忠臣”二字。当需要解决办法的时候,就说明了问题的存在。

所以不要只能看见表面的“好”,而忽略了实际可能带来的“怀”,好与坏总是相伴相生,希望我们都能后通过现象看本质,但愿我们都能后找到真正的达到一个“道”的状态。

能够看出,本章仍然强调着“无为而治”的思想。当一切不需要分辨,当不刻意去追求所谓的“好”,那些“好”便真正不会缺失了。

这一章让我想到了世界的本源,想到了万物最纯净美好的样子,想到了“初心”二字。

相关文章

  • 《道德经》中的智慧之18:见果识因

    《道德经》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道德经》之解字 大道...

  • 道德经之对立统一

    #本文源自道德经第十八章 道德经的核心理念就是在讲对立统一,要有辩正思维去看待事物,第十八章是拿道与仁义、智慧与大...

  • 相辅相成

    今天分享《道德经》第十八章学习体会。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自我...

  • 读写《道德经》(七十八)

    《道德经》第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

  • 绝学无忧:学习《道德经》心得(21)

    文/若冰 (《道德经》第二十章 )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八章、第十九章里,阐述了他的社会观,阐述了社会病态的现象产...

  • 初识《老子》第18章

    第十八章二十八言 【文】 傅奕《道德经古本篇》第十八章 大道废焉,有仁义。智慧出焉,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

  • 道废仁出:学习《道德经》心得(19)

    文/若冰 (《道德经》第十八章 ) 《道德经》第十七章,老子阐述了他的政zhi观,指出了为政者的四个境界,体现了他...

  • 2019-04-30

    【日精进第44天】 一、【学~勤学】 ①日常课诵 诵读《道德经》第十八章和注解五遍,《京瓷哲学》第十八条,《定位》...

  • 善若水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 (《道德经》第八章) 编辑 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经》第八章。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

  • 道德标签化是一种危险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道德经•第十八章》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初读《道德经》体会之第十八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knq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