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大道,即为万物运作规律。智慧,聪明巧思。
六亲是哪六亲?谓:父、母、兄(姐)、弟(妹)、夫(妻)、子(女)。
当“大道”被废弃的时候,所谓的仁义才会显现出来。当“智慧”出现的时候,就会有严重的虚伪表露。有了六亲不认,互不亲和的情况发生时,才讨论孝顺慈爱与否。当国家治理昏庸混乱时,才方显出忠臣的气概。
都是一正一反的论证。能够感受到一股强大的讽刺挖苦意味。
仁义二字好不好?当然好。但是背后显现的是什么?有仁义,是因为不仁义的存在,所形成的对比,因而有了仁义的定义。
想到这里,我似乎明白了“大道废”的意思。所谓大道,这宇宙万物的奥秘、规律与准则,其实是不被定义、能够按照其本源运作而生的。当这浑然天成的“大道”被破坏后,才有了好与坏的出现,当能够明白好与坏的相互依存时,也就不会为此而烦恼困惑了。
当人人都愈加追求成为一个“智慧”的人,老子这一章的“智慧”,我想是一个贬义的侧重,就是人类所谓的自以为的“小聪明”,当这些聪明不能良好的作用,很可能就会走上歧途,出现所谓的“大伪”,让人处于危险的境地。
不可否认“慈孝”好,但是当我们细挖这个词的源头,人世间为什么有了这一个词汇,如果人人本身就“慈孝”,是刻印在骨子里的品德,那么又何苦挂在嘴边,写在纸上,需要时时耳提面命呢?就像是现代人的一个通病,有时候越是缺什么,就会越加强调什么。当这个东西原本就存在的时候,其实根本不用提醒的。
忠臣好不好?当然好。但是同样的道理,为何有了忠臣这个词,是因为有对应的奸臣存在,是因为国家有难,需要忠臣的支持,但是这种背景是人们乐于所见的吗?当然不是。我们宁可天下太平,宁可不需要用到“忠臣”二字。当需要解决办法的时候,就说明了问题的存在。
所以不要只能看见表面的“好”,而忽略了实际可能带来的“怀”,好与坏总是相伴相生,希望我们都能后通过现象看本质,但愿我们都能后找到真正的达到一个“道”的状态。
能够看出,本章仍然强调着“无为而治”的思想。当一切不需要分辨,当不刻意去追求所谓的“好”,那些“好”便真正不会缺失了。
这一章让我想到了世界的本源,想到了万物最纯净美好的样子,想到了“初心”二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