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我们仨》杨绛

作者: 四喜没丸子 | 来源:发表于2017-12-08 09:43 被阅读15次

    它躲在寂静的角落里望着我,在一片琳琅满目颜色斑驳的书脊中,暗黄色的底色和牛皮瓦楞纸粗粝的手感,实在是不够出挑,像是旧时光里垂暮的老人,用倦怠的双眼诉说着心事。

    最终,我把它从书店带回了家,用了一个星期的睡前时间,缓慢的把它读完。

    这不是一个快节奏的故事,也没有情节紧凑,跌宕起伏的故事发展。而是暮年的杨绛先生,用朴实无华的笔触,回忆和讲述着一个家庭的开始,辗转,流离与失散。

    说起杨绛,印象里还停留在钱钟书的妻子、《洗澡》的作者身上,一如书籍扉页上的全家福中她的样子,如玉一般,温润端庄,和钱钟书先生一起,伉俪情深,一对璧人。

    可是谁不会老去呢?海外求学的经年,回国后的战火狼烟,山河凌乱,动荡初定的建国初期,颠沛流离的文革那几年。哪一程不是时间?身世浮沉雨打萍,衰老不可幸免。

    读过《南渡北归》之后,觉得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和学者身上有着一种使命感和抗争感,同时身上还有宿命的苍凉。在这本书中,这种感觉仍然深刻存在,不曾消散。或许是时代的原因在里面,因为有太多的动荡与不安,短暂的甜蜜都像是一晌贪欢。

    正因如此,当书籍的末尾出现“世间好物不坚劳,彩云易碎琉璃脆”这句读来凄美而又哀伤,其间还夹杂着点点的悚然话语时,我竟长长的舒了一口气。看惯了狗血剧情和神转折的存在,虽然知道整本书都不会有剧烈的情绪波动,居然有些不习惯。

    情绪平缓,是杨绛先生用尽量平淡的语言记叙着生活中的一桩桩,一件件,然而透过纸张,我们却能看见一个时代的壮阔波澜。书籍并不厚重,对人生中每一个阶段也并无浓墨重彩,寥寥几笔,却又及其生动的勾勒出了一家人的一生境遇。

    最起初。是新婚燕尔,远渡重洋,求学的日子。文中不见忧愁,更多的是对学习生活的描述,异国他乡,相依取暖的日子里,还好有厚重的书卷和三五好友。现如今,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社会生活条件何等便利?然而。我们有多久没有和爱人一同静下来,好好读读书?我们都太“忙”了,忙得耳朵听不见彼此的诉求,忙得心都快盲了,看不见眼前的生活。是,很多人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于远方。可是我们的生活,真的如此不堪吗?哪怕现下没有远方,难道就真的没有诗与酒了么?我看不尽然,只不过是把希望寄托于未来,然后继续安于现在的“苟且”。

    求学归国后的杨绛夫妇一家三口迎来了短暂的平静,但是动荡的时局并没有给每个人更多的选择。陷身整个时代的旋涡下,被推动,然后是别离。杨绛先生的文章里,没有对这一阶段的苦难大书特书,但是钱钟书先生的一句“从今以后,我们只有死别,再无生离”,其间辛酸,表露无遗。

    民国之后,大师远去再无大师。这句话可能有所偏颇,但是看着如今只能在书卷中见到的名字和他们等身的著作,一句“大师”又怎当不得?

    最让我深重敬佩的,不只是杨绛夫妇的深厚学识,更多的,是一种看之淡然、处之泰然、行之稳然、失之坦然的人生态度与格局。一辈子太长,能够陪伴一段时光是幸运。至亲至爱相继离去的悲痛没有击垮这位柔弱的女性,“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娓娓道来的故事里,是时代缩影下的知识分子命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7.1《我们仨》杨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kns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