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感觉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很像一台「情绪机器」:给予一定的输入(外界干扰),往往就会产生对应的输出(情绪反应)。如塞车时,往往会烦躁;有人赞扬自己,往往会沾沾自喜;自我形象受到破坏,往往会伤心;别人没有按自己期望去行动,往往会生气。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一系列的反应模式已经被深深地烙入了大脑,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延迟时间」越来越短,以至于满足了一定的输入条件,还没来得及反应思考,输出就自然产生。例如别人不小心踩到你的脚,弄脏你的鞋子,是不是马上便会生气?「踩到鞋子」与「心里产生怒气」之间,有「延迟」吗?
所以很多时候,情绪的产生都是处于一种无意识的情况下:我们根本来不及去反应,去思考,去觉察,去认识,情绪便通过我们这台情绪机器事先写好的算法生成了。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情绪的根源其实是「无意识」:缺乏对自己这种惯性反应模式的观察,因此往往在满足了输入条件时,这种惯性模式便很容易占了上风,操控了我们的心理。
而相应地,就可以得出解决办法:尽量把更多的意识带到对自己这种模式的察觉上。换句话说,就是尽量增大「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延迟」,尝试在这段时间里面充分地观察此时此刻的自己。就算情绪已经产生,也无所谓,请接纳它,以包容的心接纳自己的这种情绪,然后观察它。观察的开始,就是我们从被动变成主动的开始。
下一次当某件事情没有如我们所愿,我们即将要开始「运行算法」、即将要产生情绪时,请立刻将意识带入,全心全意地观察此时的自己:不错,又要想生气/烦躁/焦虑了。不过没关系,请尽情地输出情绪吧,感受此刻能量在心头的聚集,感受此刻呼吸的急促。慢慢地,或许会发现,真正让我们痛苦的不是外界的输入,而是自己这种惯性的反应模式、这种「算法」。当把意识之光带入时,我们也会发现,虽然自己仍然会收到情绪的影响,但在情绪之外,似乎慢慢拥有了空间,而不再是全被情绪包围。我们的这种「算法」也随着对自己观察的深入而逐渐失去了它的力量。
接纳情绪,观察自己,是情绪处理的第一步。其实,我们都有选择的自由。
当然,理论归理论,看上去很简单,做起来却无比难。直到现在,我也是深受情绪的困扰和折磨,或许日常生活中我们难以察觉,但一到了瑜伽垫子上,这种影响便显而易见。正是这种困扰,我不得不去分析它,《当下的力量》这本书也让我对这种现象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很推荐大家看一看这本书,这是至今对我启发最大的一本。
感谢大家的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