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易仁永澄老师的分身术训练营之前,我一度以为“分身”是指一心多用。于是内心思忖:“这和如今泛滥成灾的软文不余遗力的鼓吹,有什么区别。”但永澄老师表现出来的实力和干货,确实十分有价值,于是本着“人生应不断进取”的理念,屁颠屁颠地报了名。
小队通过后,负责运营的李维嘉老师,很快布置了入营预作业:学习课程《成为高效能人士,你只差一个习惯》,并以此撰写文章,回顾课程并描述感悟。
一,分身术的含义
开门见山,既然是分身术训练营,就要先理解分身术的含义。为了帮助理解,永澄老师举了一个很通俗的例子:人和狗吃饭时的区别。狗知道自己在吃饭,人也知道自己在吃饭。然而,狗不知道自己知道自己在吃饭,人知道自己知道自己在吃饭。在这里我借用一下老师的ppt。
人是有自我意识的也就是说,人之所以成为人,在于他有自我意识。正是这种自我意识,促使人类不断地学习、分析和思考,避开错误和风险,充分利用自己拥有的资源,加速成长。
所以,我们所拥有的分身术,就是指我们的自我意识,即我们可以在经历一件事情的时候,从感性的控制中分离出来,从一个更客观、理智的角度去看待它。
以我昨天看到的一个新闻为例。一女子开车时被一名男性碰瓷,由于女子及时停车,男子并没有碰瓷成功。因为没有讹到赔偿,碰瓷男恼羞成怒给女子一个巴掌。女子当然很愤怒,但是愤怒的她并没有冲上去和对方硬拼,因为她的理智知道:自己的力量是打不过一个男子的。于是她当场掏出两千对看热闹的路人说:谁能上去帮我揍他,钱就是谁的。人群一阵骚动,果然出来了两个小伙子,对着碰瓷男一顿狂扇。报了一掌之仇的女子也很讲信用,给钱之后便开车走人了。
且不从道德上评论,这可以说是一个“主动分身”的良好案例。女子没有被愤怒束缚而冲昏头脑——她在陷入困境时,主动跳出来,从理性的、局外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通过合理的办法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看到这里时,我们不妨想想自己,在生活遭遇挫折或者与他人发生争执的时候,我们有没有“主动分身”,从感性小我中挣脱出来,去换个方向思考问题?不把时间花在没有意义的抱怨、拖延、固步自封之上,而是采取措施主动解决,这本身就是高效能的体现啊。
二,人生才是目的
面临一个问题,你可以选择无奈、沮丧、束手无策;也可以选择积极、承担、主动思考。你可以试着回忆一下自己过往的选择,是低要求,还是高标准?是随意敲定,还是慎重权衡?
你的选择,决定了你成为什么样的人。正是这样迥异的选择,造就了每一个人不一样的人生。
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你也许已经很成功,你也许已经很落魄。但这并不重要。过往已经成为过往,可人生还要继续——不因为成就而停止脚步,不因为失败而放弃信心。
我们,还有现在,还有未来。
得失和手段,都是暂时的。我们活着的真正目的,是成为自己期待成为的人,是过上自己期待过上的人生。
“你必须,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你必须,充分利用分身思考的方式,不断加强这种思维能力,以做正确的选择;你必须,充分利用每一次的主动选择,让自己的人生过的更好。”
三,如何进行“分身思维”
根据“人类行为本质模型”,人在面临问题的时候,“小我”(或称感性之我)会瞬间做出本能的反应:“这个问题对我有伤害,我要保护自己,回避这个问题。”
因此大多数人会出现类似这样的情况:“作业明天就要交了,而我还没开始做。怎么办怎么办?” “论文还没写?好难好费脑,真心不想动啊。看完这篇小说我再做吧。”
无意识的大脑,会遵从“小我”发出的指令,选择尽量拖延自己所遇到的问题。
分身的本质在于,驱动大脑做有意识的思考,控制自己做理性分析,并根据理性分析做出正确的反应:“这是我的问题,它需要由我来解决,无论我喜不喜欢,舒不舒服,愿不愿意,我都不能逃避,因为这是我的责任。”
我们不妨把外界的刺激看作是一次次磨练,在磨练之中,我们不断地使用自我意识,觉察感性我的动机,对它进行疏导。在环境刺激与行为回应之间留有余地,让自己做出正确、理性的选择。
四,第一个习惯:积极主动
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地创造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外部环境,通过自我意识,依据自己想要的东西来主动做出选择,而不是让环境逼迫自己草草了事。
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积极主动,就是要依靠自己,全然信任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在磨练中通过自己的感悟获得成长。而这一切,没有一点是与他人有关系的。每一件事,都是自己的事;每一个问题,都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把问题推卸给外界,没有人可以伤害你,除非你愿意。
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积极主动,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1,意愿。是积极主动在个人表层的体现。
2,资源。是个人对外界的掌控能力,对于任何人来说,他所拥有的资源是充沛的,但你要动手去取,没有人会自动把资源送到你手上。
3,选择权。积极主动的人,在刺激和回应之间留有选择权。
4,自我决定。积极主动的人,在本质上明晰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也会按照目标严格完成任务。“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是由自我决定的。
后记:
永澄老师的课程,从头到尾满满的干货,通过贴近生活的例子、生动朴实的语言,指出了我存在的思维误区,提出了科学细致的执行理念,而这显然与他善于思考和总结的习惯是分不开的。
从他的分享中也可以看出来,他在日常生活中,也在不断地贯穿着“知晓—理解—使用—应用—评估—创新”的思维方式,才能有这样扎实到位、使人醍醐灌顶的总结。
我想,我们需要学习的,不仅是处理事务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严谨科学的心态吧。
如若停止思考,我们不过是在死去。所幸的是,我有选择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