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提起王安石,人们常常想到的是王安石变法,也多称他为改革家、政治家、思想家。这忽视了他在文学上的成绩,事实上王安石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文学家、诗人,且仅他在诗文上的造诣便可以流芳百世。
我本人是喜欢宋诗的,这或许跟我喜欢哲学有关。因为宋代的诗歌与唐诗不同,它更富有理趣,几句诗歌便呈现出对人生的态度和看法,让人回味不已,实在是在困顿中的一剂良药。
王安石的诗歌自成一派,题材丰富,风格独特,意蕴无穷,也是北宋时代著名的大才子。今日读到王安石的《天童山溪上》喜爱不已,与诸君分享。诗歌如下:
天童山溪上
王安石 北宋
溪水清涟树老苍,行穿溪树踏春阳。
溪深树密无人处,唯有幽花渡水香。
有些诗当以第一次读到的时候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就像一个处了很久的老朋友,踏实而安心。那种感觉像极了一初次遇见的一个人,或许TA很普通,但在长期的相处中,便认定TA便是你终生的挚友一样。
先来普及一下相关知识。
天童山是我国禅宗五山之一。位于浙江鄞县(旧称宁波府)东约三十五公里处,为太白山之一峰。寺以历经宏智正觉、长翁如净、密云圆悟等高僧来住,故道誉极为隆盛,日僧荣西、道元亦曾至此请益参禅。正觉、如净、道元等且于其法号之上,冠以"天童"之称。全山以
天王殿、佛殿、法堂为中心,另有诸堂、七层塔等,可谓我国一流之禅寺。(摘自百度百科)
图片来自网络《天童山溪上》看似信手拈来,写得很一般,实则意境高远,禅理闪现。单单从字面来看,这首诗确实不会有“惊艳”的效果。真的是很普通,写得景物也是一些稀松平常之物,但可贵之处便在于正是在这种平常之中,融入了人生的思考。正所谓以小见大,别具一格。
开篇两句“溪水清涟树老苍,行穿溪树踏春阳”,很有唯美的气息。小溪里的水潺潺流着,清澈见底,岸边的老树郁郁葱葱,苍苍莽莽;一个人行走在溪边树林,就是想要寻觅春天的景色,仰望那一抹春日的暖阳。我们脑海中一定有一幅干净、澄澈又美好的春日画面。后两句,“溪深树密无人处,唯有幽花渡水香”就显得更加有趣而深刻了。小溪里的水很深很深,树林里的树很密很密,没有一个行人,只有那幽静的花香伴着潺潺的流水相映成趣。看似闲来之笔,投射出诗人的淡定与从容,心如止水,不为外界所动,对人生的的种种挑战有一种敢于挑战的气度。表面写景物,实则抒发内心情感,给人无限启迪。
王安石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一生。才华过人,读书用功,二十一岁就考举进士,在最好的年华主动要求到地方任职,就是为了接近普通民众,脚踏实地地干一番事业。这样的领导干部是接地气的,是真心要做些实事的;后来他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连当时皇帝宋神宗都成为了他的粉丝,对于王安石崇拜不已,此后他召见王安石,拜他为相,为他轰轰烈烈的变法铺展了道路。
王安石的变法之路走得异常艰辛,各方势力打压,他顶住了压力,继续变法,只是无奈原本轰轰烈烈的变法,还是以失败告终。后来因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当他退回到江宁老家时,对于这位了不起的改革家来说,他的内心是很悲痛,一生的心血全部付之东流。可或许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人生经历,也使得他对于现实有着更为深刻的感知,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更具有感染力,也更加深刻。绍圣元年(1094年),王安石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一个红极一时的改革家,最终以单字“文”世称于世,我倒是十分喜欢这个评价,毕竟对这位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也算是回归本色了。我想他也应该是喜欢这一称谓的吧。
图片来自网络唯有幽花渡水香。穿越千年,这七个字,读来依然唇齿留香。时间如流水,清风明月尚且在,但人生的路如何能够预料,明天我将遇见了谁,谁缤纷了谁的生命又苍白了谁的心,谁的心脏载得住谁的轮回,谁的人生不是起起伏伏跌跌宕宕呢。
我们从古诗词中汲取力量。总有一种力量让人清醒,如沐春风。 往事如风并不如风。经历过、憧憬过、苦痛过,总比一张白纸来得鲜活,那些所有的磨折、痛苦和必须偿还都将成为记忆的点滴,永不老去。我们单薄的生命因此有了些许光亮,有了明媚的色彩,让我们即使伤痕累累也要跋涉前行,让我们人到暮年的时候也依然能闻香听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