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童心和童年》
小小语言学家
学会行走和言说,是一个孩子从婴儿期进入幼儿期的标志,而这恰恰是在一周岁上下。一个会行走的孩子,获得了主动接触事物的自由,物理的世界变广阔了。一个会言说的孩子获得了表达和交流的自由,精神的世界变广阔了。从一岁半开始,幼儿的语言发展就进入了活跃期,并且越来越精彩纷呈。事实上,在人的一生中,幼儿期是语言能力的高峰,对大多数人来说,也许是以后再也抵达不了的。

许多文豪回顾自己的文学生涯时,在其开端,都会发现一个善讲故事的老奶奶、老外婆或老保姆。不论什么时代,在孩子心智的生长中,故事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讲故事和听故事是发展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及语言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常常给孩子讲故事,所讲的故事有经典童话之类,也有自编的。我更喜欢自编,也鼓励孩子自编,这是对他的想象力和叙述能力的直接训练。其实,孩子不但喜欢听故事,而且也都喜欢编故事。就看大人能否热情的倾听,并且善于推波助澜了。
孩子比大人幽默
我从女儿身上看到孩子天然的具有幽默的倾向,喜欢而且善于逗趣、调侃、讽刺、自嘲,事实上比绝大多数成人更善于表达和理解幽默。
人生有两个时期最盛产幽默。一是孩提时期,倘若家庭是幸福的,生活的氛围是欢快的,孩子往往会萌生幽默感,用戏谑、调侃、吵弄、玩笑来传达快乐的心情,这是充满活力的新生命发出的天真单纯的欢笑。另一是成熟时期,一个人倘若有足够的悟性,又有了足够的经历,这是历经沧桑而依然健康的生命发出的宽容、又不乏心酸的微笑。我相信,如果一个人在孩提时期拥有前一种幽默,未来就比较容易拥有后一种幽默。幽默有两个要素,一是健康的生命,二是超脱的眼光。孩子的幽默源于前者,但已经包含后者。当孩子对人对事调侃的时候,实际上已经从日常生活的语境中跳了出来,发现了用另一种眼光看生活的可能性,在想象中或在现实中看到生活的好玩和可笑。这种能力对于人生至关重要,总有一天用得上。
在这个世界上,人倘若没有在苦难中看到好玩,在正经中看到可笑的本领,怎么能保持生活的勇气?千万不要低估幽默品质的价值,他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体现。其中交织了开朗的性格、达观的胸怀、敏锐的智力、智慧的人生态度。倘若一个人的幽默品质,在孩提时期得到鼓励和发展,所有这些素质的生长就获得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孩子天然具有幽默的倾向,但这种倾向需要得到鼓励才能充分的展现出来,而这就是父母的责任了。有一些正经的父母自己十分无趣,看见孩子调皮就加以责罚,听见孩子有趣话语也无动于衷。我真为他们的孩子感到冤枉,在干旱的沙漠中,孩子的智性花朵过早的枯萎了,在沉寂的闷屋中,孩子的灵性笑声过早的喑哑了。如果一个孩子的天赋正常,却不会幽默,责任一定在大人。
第四辑 《如何做父母》
一个自己无为却逼迫孩子大有作为的人,他的无为其实是无能和不得志;一个自己拼命奋斗却让孩子自由生长的人,他的拼命多少是出于无奈。这两种人都想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的未遂愿望,但愿望的性质恰好相反。
做孩子的朋友,孩子也肯把自己当作朋友,乃是做父母的最高境界。
真爱孩子的人,一定会努力让孩子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以此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具体怎么说,我说一说我的经验,供参考。要点有三:其一,舍得花时间和孩子游戏、闲谈,共度欢乐时光,让孩子经常享受到活生生的亲情。其二,尽力抵制应试教育体制的危害,保护孩子天性和智力的健康生长。其三,注意培养孩子的人生智慧和独立精神,不是给孩子准备好一个现成的未来,而是使孩子将来既能自己去争取幸福,又能承受人生必有的苦难。
让孩子思考人生难题
当孩子对死亡表示困惑时,大人就给他讲一些大道理,什么有生必有死啊,人不死地球就装不下了呀,我听了就心中愤怒,因为他们居然认为用这些生物学物理学的简单道理就可以打发掉孩子灵魂中的困惑,尤其是他们居然认为孩子灵魂中如此有价值的困惑应该被打发掉!
其实一切重大的哲学问题,比如生死问题,都是没有终极答案的,更不可能有所谓的标准答案。这样的问题要想一辈子,想本身就会有收获,想本身就是觉悟和修炼的过程。孩子一旦开始想这类问题,你不要急于让孩子想通,事实上也不可能做到。宁可让他知道,你也还没有想通呢,想不通是正常的,咱们一起慢慢想吧。
让孩子从小对人生最重大也最令人困惑的问题保持勇于面对的和开放的心态,这肯定有百利而无一弊,有助于在他灵魂中生长起一种根本的诚实,孩子心灵中的忧伤,头脑中的困惑,只要大人能以自然的态度对待,善于引导,而不是去压抑和扭曲它们,都会是精神的种子,日后忧伤必将开出艺术的花朵,困惑必将结出智慧的果实。对此我深信不疑。
素质是熏陶出来的
在我们家里,最多的东西是书,满壁都是书柜,总有好几万册吧。我和妻子的日常生活就是看书,我几乎不看电视,妻子也就看看球赛,偶尔看一两部电影。除了收发邮件,我们都基本上不上网。在这样的氛围中,啾啾喜欢看书和学习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她看电视也很少,小时候看动画片,上学后连动画片也不怎么看了,因为课余时间太有限,她要省着用,看她喜欢的书。至于网瘾之类,对于她就是一个遥远的传说了。
在学习上,啾啾是完全不用我们操心的,她乐在其中,自己就把一切安排好了。每天放学回来,她就坐在她房间里的桌前,自己在那里忙乎。做作业是丝毫不需要督促的,做完了作业就自己想出一点事来做。我们不给她报任何课外班,也无需操心她的功课,但她的学习成绩始终优秀,可见只要真正注重素质的培养,应试会是相当轻松的事。他的班主任多次问我:“你们是怎么教的?”我心想,我们没有怎么教呀,如果一定要找原因,大约是得益于熏陶吧。
我深信,熏陶是不教之教,是最有效也最省力的教育,好的素质是熏陶出来的。当然,所谓熏陶是广义的,并不限于家庭的影响。事实上,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也就开辟了熏陶的新来源。能够从好书中受到熏陶,这是良性循环,就像那些音乐家的孩子,在受到父母的熏陶之后,又从音乐中受到了进一步的熏陶一样。
也许有人会说,你是读书人,能给孩子与熏陶,普通人怎么办?我认为,从根本上看,对孩子的教育取决于父母的价值观,而不是职业和文化水平。天下父母都爱孩子,一切忙碌都是直接的或间接的为了孩子,如果你在这样的忙碌中经常能安静片刻,好好和孩子待在一起,去发现、欣赏和鼓励孩子的智力闪光,你的孩子一定也会越来越聪明。当然,要具备教育孩子的能力,父母自己的确需要提高。从做父母的那一天起人生便向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比如说,你至少可以在下班后少看一点电视,不给孩子树一个坏榜样吧?
面对应试教育的方略
面对应试教育,有两种方略:一种是完全把赌注押在应试教育上,竭尽全力让孩子成为优胜者,如果赢了,不过是升学占了便宜而已,如果输了,就输的精光。另一种是把重点放在素质教育上,适当兼顾应试,即使最后在升学上遭遇了一点挫折,素质上的收获却是无人能剥夺的,必将在孩子的一生中长久发生作用。
其实根据我的体会,只要真正注重素质的培养。孩子有了好的智力素质,应试会是相当轻松的事。智力是一种综合素质,其效果也一定会体现在需要运用智力的一切事情上,包括功课和考试。所以,以素质的优秀为目标,把应试的成功当作副产品是最合理的定位。
我坚持一个原则,不给啾啾报任何课外补习班、辅导班、特长班、提高班,她妈妈曾经表现出一点儿动摇,觉得人家都上,唯独我们不上,好像不放心,我一个责备的眼色,她就不再提了。
我之所以如此坚决,理由有三,其一,孩子的课余时间已经非常有限,绝不能再给她增加负担,我要捍卫她的休息、玩耍和课外阅读的时间,这也就是捍卫她的健康、快乐和真正的优秀。其二,我看透了这类班,料定它们没有多大价值,即使在应试上也基本如此,在多数情况下,只是把课内的教学内容提前讲授,反而打乱了知识的内在秩序,不利于理解和吸收。其三,我甚至对这类班深恶痛疾,因为我清楚他们是当今寄生在应试教育上的整个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对于加剧教育不公平和教育腐败起着恶劣的作用。
把赌注下在素质教育这一边
现在的学生之所以学的那么痛苦,就是因为在应试体制下被残忍的剥夺了“喜欢”的能力。学习不快乐原是应试教育的恶果,怎么能反过来把他当做应试教育的理由呢?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恶性循环。越应试越不爱学,越不爱学就越强化应试,走进了死胡同。人都要追求快乐的,现在许多孩子之所以沉湎于玩电脑游戏、网聊、追星、八卦,就是因为在学习中得不到快乐,只能用低级快乐来替代了。人的天赋当然有差别,但是,孩子都有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要正确引导,每一个孩子都能尽其天赋生长的最好,这正是素质教育的目标。所以,天赋的差异绝非实施应试教育的借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