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断探索教练技术的路途上, 我越来越好奇,究竟我们需要怎样善待我们的脑,才能既最大化结构化利用三脑的优势,又完美避开三脑的劣势呢?

昨天,团队在探讨关于公司最近要开展的线上业务,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只剩下平台的中英文logo和slogan还没出来。这样一个需要右脑的活儿,在伙伴们尝试了各种Brainstorm之后,大家纷纷表示右脑没来上班,哈哈,起的名字不是太接地气儿,够不上愿景,就是太过虚无,让人摸不着头脑。
其实也难怪,作为一个研发团队,整天和课程逻辑打交道,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去放飞自我,不知是团队选择了我们,还是我们选择了团队,最终团队伙伴以3/4的大C取胜,所以也就造就了理性的现状——左脑天天不下线,哪怕回家对待自己另一半;再遇上自己较真的时候,情绪脑和左脑联合上线,完了,美好的一天彻底拜拜!
那么,究竟怎么才能弱化左脑对我们的控制以及情绪脑对我们的威胁呢?究竟怎样才能请右脑出山把事情的逼格升高抑或是发现更多生活的本真呢?
可能也离不了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尝试放松自己。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限时内写出XX主题作文,或者是稿件临近截止日期,就想现在急着打卡的你我——可越是着急越没有灵感;创作是需要灵光一现的;只有在放松的氛围下,大脑的脑回路才能无限延伸,找到自己想要去到的目的地。
刻意练习——尝试训练自己不断联想,直至脑海升腾起一幅画面感。相信作家们之所以能写出很多流传于世的不朽著作来,除了善于发现生活的本真外,更多的是靠可以训练,训练自己的观察力,训练自己的联想力,训练自己的想象力。
刻意练习——尝试勇敢打开自己,不评判。这又要说回到教练位置——其实不管做不做职业教练,学习教练技术对自己都有很大帮助。因为遵循我们的本性——爬行脑+情绪脑打配合这么多年,绝对已经形成了革命友谊——我们会想当然地、自然而然地去评判、去否定,不管是对待别人的观点还是自己的“胡思乱想”;因为我们不想被那些“奇思妙想”拽出舒适区,万一那样会节外生枝呢?万一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呢?……为了保险,我们渐渐养成了批判与自我批判的习惯,而这个习惯可能要考N*21天才能慢慢扭转。
所以伴随着各种刻意练习,我们的赋能教练才可能会从灵活运用我们的脑开始,才能做到三脑合一……
网友评论